青春邂逅荊楚非遺:湖北汽院學子體驗指尖上的千年技藝
七月的荊楚大地,非遺文化與青春力量碰撞出別樣火花。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調研團隊走進非遺工作室,與手鞠、絨花等荊楚傳統技藝近距離接觸,在指尖的翻飛中感受非遺傳承的溫度。
工作室展柜中,屈敏老師的作品宛如時光沉淀的瑰寶,盡顯非遺巧奪天工之美:手鞠球面絲線交錯,對稱的幾何紋路中藏著微妙韻律,極小的菊紋以三色漸變繡出蜷曲之姿,針腳細如蚊足卻栩栩如生;絨花似將春日凝于指尖,牡丹絨毛細膩如霧,梅花花瓣堆著漸變色彩,嬌嫩得仿佛一碰就會綻放;竹編團扇骨韌面柔,纏枝紋隨光影晃動;扎染方巾藍白交錯,冰裂紋透著自然野趣;宋錦飾品綴于發簪、筆記本,古雅紋樣巧妙融入日常生活。
體驗環節中,隊員們親身感受了絨花與手鞠制作的精妙。絨花制作時,屈敏老師指尖翻飛,將染色蠶絲在竹篾上刷膠、梳理,轉瞬便成蓬松花片。“劈絨要像分頭發絲,勻著勁才不斷。”她握住隊員的手示范,拇指食指虛捏絲頭,輕轉間將絲線捻開。但隊員們初上手便手忙腳亂,要么劈得一縷粗一縷細,要么稍一用力就扯斷絲線;卷絨條時,絨絲更是四處炸開像個“毛球”。屈老師拿起鑷子耐心歸攏:“卷的時候要貼緊竹篾,邊轉邊用膠固定,像給花骨朵裹外衣。”一番折騰后,捧著歪歪扭扭的絨花骨朵,隊員們指尖殘留著蠶絲的柔滑與膠汁的微黏,才懂“一根絲里藏千縷”的深意。
手鞠制作的挑戰更甚。屈老師先展示繡紋樣:“曲面繡花,得在腦中分割球面,才能繡出對稱圖案。”她邀請大家從制作內芯學起,絲線在她手中繞幾圈便成圓潤球體,到了隊員手里卻頻頻“跑偏”——不是纏成橢圓,就是某處凸起。“別急,感受絲線的拉力。”屈老師手把手調整,幫隊員們勒緊松散處、撫平凸起處;遇有隊員線結松了,她笑著支招:“正好在這加個小紋樣,讓它變成獨一無二的標記。”最終,大家的手鞠雖不完美,球面卻都透著自己纏繞的溫度,也明白了“每一針都藏著對對稱的理解”。
此次體驗讓隊員們在協作中觸摸到非遺的肌理,也為后續探索非遺傳承與創新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