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郴州十一區縣,探尋城鄉融合破題之策。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助力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藍圖落地,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百縣千鎮萬村”湖南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郴州調研組的青年學子們,近日深入郴州市11個縣市區,以腳步丈量基層大地,用問卷傾聽民生期盼,在城鄉一線探尋城鄉融合發展的破題之策,用青春實踐書寫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湖南實踐的擔當。
“您覺得現在城鄉收入差距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縣城的教育醫療資源能滿足日常需求嗎?”在郴州的鄉鎮集市、社區院落、政務服務中心,調研組成員們帶著精心設計的問卷,與當地居民、行政人員展開面對面交流。從桂陽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到資興的東江湖生態經濟區,從臨武的特色農產品基地到蘇仙的城鄉結合部社區,團隊足跡遍布郴州的11個縣市區,累計回收有效問卷近300份,詳細記錄了不同區域在城鄉居民收入結構、縣域經濟產業基礎、教育醫療資源分布等各方面的真實情況。
“雖然只有短短幾日的調研,但是我卻收獲滿滿。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村民們的熱情與淳樸。一開始,我還在擔心自己的調研會不會打擾他們的生活,甚至還擔心自己難以溝通。但結果出乎意料。他們在聽了我的訴求之后,立刻放下手中的活,積極地配合我的調研。有一位老奶奶一直拉著我的手,給我吃他們剛蒸好的玉米,那質樸的笑容至今讓我難忘。”這是團隊成員廖靜玉在資興市黃草鎮雷公仙村進行完調研活動后發出的感慨。
此次調研緊扣“縣域發展如何實現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雙向賦能”“如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壁壘”兩大核心問題,重點圍繞三大領域展開深入探究: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方面,既關注產業結構差異導致的收入分化,也追蹤就業機會、社會保障等政策對收入的影響;在縣域經濟綜合承載力上,實地考察基礎設施配套、特色產業競爭力、人才吸引力等關鍵指標;在城鄉公共資源配置領域,則聚焦教育、醫療、文化等民生服務的均衡化程度。
“我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了近千名村民增收,但景區運營、產品開發還缺專業人才,縣域的產業配套也跟不上。”在與某鄉鎮干部座談時,對方坦言的發展瓶頸,讓調研組成員深刻感受到縣域經濟“強基礎、補短板”的迫切性。
郴州調研組負責人薛晴表示,團隊將系統梳理調研數據,結合實地觀察形成兼具數據支撐與實踐價值的調研報告,力求提出針對性強、可操作的建議,為郴州市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服務湖南“三高四新”戰略貢獻青年智慧,用知識與行動詮釋“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精神,讓青春之花綻放在鄉村振興的實踐沃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