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掘新四軍在常州的烽火記憶,賡續鐵軍精神血脈,“青禾鐵韻”常州實踐團隊于7月10日、12日、22日分赴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烽火陳列館及紀念館三地,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紅色追尋。團隊成員趙澤熙、宋怡澄、馬安琪實地探訪,張穎潔線上協同,以腳步丈量歷史,以協作拼合全貌。
7月10日,團隊成員趙澤熙在指揮部會議室、粟裕住所及通訊室中穿行,舊址的斑駁磚墻與簡樸陳設無言訴說著鐵軍的艱苦歲月,而作戰地圖與手寫命令仿佛將“塘馬戰斗”“黃金山反頑戰”的硝煙拉至眼前。風雨限制了影像記錄,卻更凸顯了鐵軍“聽黨指揮、能打勝仗”的如磐意志。舊址尋痕,風雨難掩鐵血崢嶸,舊址完整的歷史脈絡在紀念館的系統史料支撐下深深地引發了人們對新四軍艱苦奮斗的敬仰。

圖為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趙澤熙供圖
7月12日,團隊成員宋怡澄與馬安琪踏入了烽火陳列館的紅色展廳矩陣。館內一萬余件實物構成震撼的歷史拼圖——銹跡大刀曾劈開黑暗,彈孔軍號似回蕩沖鋒吶喊,渡江木船的每道裂痕皆在訴說鐵血艱險。烽火再現,萬件遺物凝刻史詩,復原的竹簀橋會議場景,更讓運籌帷幄的將帥風范躍然眼前。然而,仿真場景雖生動,但人物事跡與圖文資料的缺失確是難以彌補的缺漏,于是團隊再次聚焦紀念館。

圖為溧陽北山烽火紀念館舊址趙澤熙供圖
7月22日,團隊成員趙澤熙于紀念館完成歷史拼圖的最后一塊。從“蘇南抗日烽火”到“軍民魚水情”,現代化展陳讓鐵軍精神立體可感。動態沙盤演繹戰略智慧,“竹簀橋會議”投影印證戰術靈動,更有“磨盤山醫療站”“群眾支前”等故事,深刻詮釋了鐵軍“依靠人民、服務人民”的根基。而“新時代鐵軍精神”展區,更是將信念堅定、紀律嚴明的紅色基因與當下緊密相連,以史為鑒,新四軍精神在新時代閃耀。

圖為實踐組員在參觀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趙澤熙供圖
從舊址的實物震撼,到陳列館的沉淀,再到紀念館的體系化呈現,三次奔赴不僅補全了影像資料,更在團員們心中刻下了鐵軍精神清晰而深刻的印記。這精神,是忠誠的磐石、勝利的信念、智慧的清泉、為民的初心——它將在未來的征途中,成為團員們砥礪前行的內在支柱。歷史深處傳來的回響,其聲音微弱卻足以震顫心靈;那不只是被歲月覆蓋的往事,更是需要以行動不斷續寫的時代華章——每一次對真實的追尋,每一次對細節的執著,都是對先輩最真誠的致敬。

圖為實踐組員的合影趙澤熙供圖
三次調研,三處場館,共同敘述新四軍在常州的壯闊史詩。舊址以實景觸發情感共鳴,紀念館以史料深化歷史認知,陳列館以實物具象烽火細節——它們互補印證,完整勾勒出鐵軍精神的信念內核。團隊成員們深刻領悟到,鐵軍精神不僅是歷史的豐碑,更是照亮新時代的明燈。“這是一次歷史的回望,更是一場精神的洗禮。”團隊成員們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將鐵軍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煥發磅礴動能,為青春征程注入不竭的信仰之力。
通訊員:陳嘉
“青禾鐵韻·星火傳承”社會實踐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