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是國家發展的根基,青年是民族復興的未來。為響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文件精神,助力培育一批扎根鄉土、心系鄉梓,愿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的本地青年力量,
7月4日起,西安理工大學“培根筑夢·智鏈鄉童”社會實踐隊走進
西安市臨潼區油槐初級中學,為這里的孩子們架起一座連接高校科技資源與鄉村青少年成長、鄉村發展需求的橋梁。
“智志雙扶”話講解,知識播種鄉村希望 實踐隊員首先向在場學生分發了專項調研問卷。問卷重點聚焦三大核心方向:
一是對鄉村規劃概念的認知程度,二是其對科技文化在鄉村場景中應用的理解,三是在青少年視角下鄉村規劃、科技文化與鄉村發展的內在關聯邏輯。
“科技是鄉村振興的強勁引擎。”智能小車主講人李連成以趣味問題“小車如何‘看懂’路線”開篇。他選取循跡模塊、超聲波避障兩大核心點,以初中反射知識為基礎,通過類比和實物演示讓抽象知識變生動。當抽象的公式變成小車靈活避障的身影,知識便有了沉甸甸的力量,在他們
心里種下了“用課本知識創造奇跡“的種子。
無人機模塊負責人呂世陽以“會飛的眼睛”作喻,結合實物講解飛行原理,鏈接國家數字鄉村建設需求,介紹其在農田測繪、災害巡檢等鄉村應用場景。當隊員們指著無人機機身上的螺旋槳,解釋“四個旋翼通過轉速差實現升降與轉向”的基本原理時,學生們盯著那些飛速轉動的葉片,突然明白:原來這看似靈巧的飛行,背后是力學與空氣動力學的精準配合。

焊接部分主講人杜詩典為學生們系統講解了
焊接基礎知識,涵蓋焊錫絲握法、電烙鐵使用技巧及各類工具功能,學生們盯著他手中的電烙鐵,看那烙鐵頭輕觸焊盤,焊錫絲以45度角傾斜送料,瞬間形成飽滿的焊點,像給電子元件系上了牢固的“金屬紐扣”。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張愷偉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為背景,結合城鄉發展現實需求,拋出“為什么要進行鄉村規劃”這一核心問題。隨后,他詳解鄉村規劃師的職業內涵,系統闡釋這一職業的時代價值,
讓鄉村振興的種子在少年心中悄然扎根。
“實踐賦能”精指導,實干夯實強國根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了讓孩子們深度感受科技的魅力,實踐隊特意準備了全套焊接工具。隊員分組開展“一對一”實操教學,從電烙鐵持握穩定性訓練,到焊錫融化時機把控,再到標準焊點成形技巧,隊員們通過耐心示范與細致講解,引導孩子們在實踐中體悟工匠精神,筑牢科技創新基礎。

無人機飛行體驗同樣讓孩子們大呼過癮。在實踐隊員的指導下,兩位同學很快掌握了遙控器的操作要領,他們操控著無人機繞學校飛行一周,還為同學們拍攝了合影,操場上不時傳來陣陣歡呼。
實踐的意義,遠不止于掌握一項技能,更在于搭建起跨學科知識的橋梁。
“協同振興”齊奮進,攜手繪就振興畫卷 為進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推動鄉村振興與高校實踐育人深度融合,
實踐團隊與油槐初級中學舉行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掛牌儀式。雙方一致表示,將以此次基地建立為契機,持續加強協作,共同致力于在孩子們心中根植深厚的鄉土認同感,打破鄉村青少年對“鄉村=落后”的刻板印象。

此次實踐活動,不僅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科技的種子,更系牢了一份鄉土情思。未來“培根筑夢·智鏈鄉童”社會實踐隊將繼續攜手油槐初級中學,
讓科技走向鄉下,讓目光聚焦鄉村,吸引更多本土學子參與其中,成為鄉村規劃師中的一員,用科技文化賦能,共創鄉村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