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八載弦歌不輟,寒暑百年薪火相傳
盛夏七月,蟬鳴山幽。 閩中腹地,大田縣玉田村靜臥于群山環抱之中。斑駁的磚墻,滄桑的古祠,這里是“第二集美學村”的舊址——一座在民族危亡之際誕生的“戰火學宮”。它們靜默無聲,卻仿佛仍在低聲細語,向每一位來訪者訴說著那段烽火連天卻弦歌不輟的崢嶸歲月。此刻,一行年輕的身影,懷揣著莊重與敬仰,穿行于這被時光浸潤卻依然滾燙的歷史遺跡之中。他們的指尖輕撫過粗糙的石壁,感受著那份在絕境中堅守的熾熱情懷。
圖為實踐隊員們在第二集美學村的合照 通訊員 楊芷怡/攝 烽火播遷:不滅的教育火種 在講解員凝重而深情的語調中,時光驟然倒流至1938年那場關乎民族存亡的播遷。 廈門淪陷,承載著民族復興希望的集美學校面臨生死存亡,為了存續教育火種,數百名師生毅然肩負起關乎民族文脈存續的重任,他們肩挑十萬冊圖書、千余件儀器以及行囊,徒步穿越安溪、永春、德化的崇山峻嶺,行程數百公里,歷經艱險,最終將求知的火種播撒在大田縣玉田村這方熱土。眼前,范氏宗祠斑駁的石墻、龍興殿褪色的梁柱,無聲地鐫刻著“敵機盤旋頭頂,書聲穿透硝煙” 的壯烈圖景。年輕的學子們屏息凝神,思緒仿佛被拉回那個年代,耳畔清晰地回響起歷史深處那不肯低頭的瑯瑯書聲,心弦為之撥動。
圖為實踐隊成員們認真聆聽講解員娓娓道來的歷史故事 通訊員 楊芷怡/攝 烽火弦歌:誠毅鑄就教育豐碑 沒有教室,就以祠堂為課堂;沒有課本,就師生共同手抄;沒有鋼板,就用硬皮紙制作船舶模型;敵機盤旋時,就鉆進山林繼續授課;沒有場地,就自己搭高臺訓練跳水。黑板懸于蒼翠樹干,講臺立于茵茵草地,山巒為屏障,鳥鳴伴書聲,陳嘉庚先生“誠以待人,毅以處事”的校訓便在這自然懷抱中悄然生根發芽。“誠”是對知識的真誠追求,條件艱苦亦要潛心向學;“毅”是面對困境的堅韌不拔,就如這林間草木無畏風雨扎根生長。烽火八載,陳嘉庚先生和集美師生用行動詮釋了“弦歌不綴”的真諦——哪怕山河破碎,教育的火種也不曾熄滅。
圖為森林課堂的雕像 通訊員 楊芷怡/攝 烽火召應:赤子丹心映山河
“國家危難,母校內遷,爾等航海學有專長,可否回校任教,為母校分憂?”——陳維風毅然響應陳嘉庚先生的號召,放棄優厚待遇,辭別了病榻上的愛妻,扁擔的一頭是行李,一頭是扎著辮子的幼女,翻山越嶺,艱難跋涉22天,從廣東徒步至大田,這份“千里走單騎”的孤勇,這份“舍小家、為國家” 的赤子之心,這份“以教育報國” 的堅定抉擇,讓他在此后艱苦的歲月里,為風雨飄搖中的祖國培育了大批急需的航海專才。在抗戰最艱難的時刻,陳嘉庚先生號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鼓勵集美學子為國家貢獻力量,“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響徹中華大地,廣大青年學子投筆從戎,共赴國難。
圖為陳維風千里走單騎的雕像 通訊員 楊芷怡/攝
薪火相傳:八秩光陰里的精神回響
八十余載光陰流轉,陳嘉庚先生傾盡家財、赤誠報國的偉岸身影,師生們在戰火中守護知識殿堂的堅定信念,早已沉淀為玉田村這片土地上最深沉的文化基因與歷史回響。當年輕的實踐隊員們站在舊址前,為玉田村的孩子們和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深情講述這段沉甸甸的歷史時,那一刻,跨越時空的精神星火,完成了無聲卻無比熾烈的傳遞。孩子們清澈眼眸中閃爍的光芒,青年學子們專注而肅穆的神情,都是這份精神遺產鮮活的生命力。
圖為實踐隊副隊長黃志悅為孩子們講述陳嘉庚的故事 通訊員 楊芷怡/攝
弦歌永續薪火,薪火長明續華章
如今的“第二集美學村”舊址已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每年吸引著數以萬計的參觀者前來追尋先賢足跡,汲取精神力量。 百年前,為存續中華文脈而在深山中奏響的不屈弦歌,如今已化作新時代青年心中奮進的嘹亮號角。他們將以“誠”為魂,以“毅”為骨,飽蘸家國情懷與時代使命的濃墨,在民族復興的壯闊畫卷上,奮力續寫熱血與赤誠的嶄新篇章!弦歌永續,薪火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