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至18日,西華大學汽車與交通學院“高縣尋脈.煥新傳承”實踐團深入四川省宜賓市高縣新興社區,聚焦高縣兒童文化滋養需求,精心策劃并實施了暑期“三下鄉”傳統文化與非遺傳承暑托班。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部分傳統習俗面臨傳承困境,年輕一代對本土文化的認知逐漸淡化。因此,借助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契機,組織大學生志愿者深入高縣,通過文化授課及非遺文化體驗的形式,幫助當地青少年增強文化認同,同時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創新傳承。
圖一
杯里茶香有古韻,親手泡茶傳文化
川滇黔交界處的高縣,作為四川省重要的茶葉產區,志愿者也給孩子們帶來了新的體驗。志愿者從神農嘗茶的起源傳說講起,到陸羽《茶經》的系統梳理,再到唐宋茶宴的風雅、明清茶館的煙火,一片茶葉串聯起千年生活美學。為了讓大家切身感受茶文化,實踐團精心準備了蓋碗、紫砂壺等基礎茶器,先由志愿者演示從溫器、投茶到出湯、奉茶的完整流程,講解“鳳凰三點頭”注水禮、雙手奉茶等茶禮儀。并且還提供了綠茶、紅茶簡單茶樣,指導孩子們動手操作,泡制簡單的綠茶、紅茶。孩子們各自扮演主人客人,從洗茶、泡茶再到奉茶,評選出了“最佳禮儀小茶人”。開展茶文化體驗活動,旨在讓孩子們沉浸式觸摸茶香里的歷史,感知茶禮中的溫度,傳承這份滋養心靈的文化遺產,厚植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圖二
川南春酒慶舊歲,濃濃情味代代傳
志愿者帶孩子們了解了源自于古代“鄉飲酒”的禮儀活動。有孩子問請春酒是一種什么酒,志愿者便耐心說明:“請春酒不是一種酒,‘請’是請客,‘春’是春耕季節,‘酒’便是吃酒了。”對于川南鄉村來說,請春酒是強化鄰里、家族關系的紐帶,平時大家忙于生計,借著春酒的機會,能聚在一起交流感情,化解小矛盾,讓鄉村的人情味更濃厚。如今,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請春酒的形式可能更簡化,但這一習俗承載的鄰里溫情和鄉土記憶,依然是川南人心中珍貴的年味記憶。孩子們也從這門課中了解到請春酒的習俗禮儀,要尊敬長輩,要學會餐桌禮儀,做一個懂事乖巧的好孩子。
圖三
墨染山河藏古韻,筆繪萬物續文化
志愿者通過有趣的故事分享為孩子們講述了中國畫的發展歷程,展示歷代名家的經典畫作。在繪畫創作體驗中,孩子們在志愿者們的協同下將顏料倒入杯中用水稀釋,將毛筆蘸取顏料后在宣紙上描繪,每個小朋友都發揮自己的想象,有用黑色顏料畫竹子的,有用黃色顏料畫芒果的,還有用紅色顏料畫了一片花海。當志愿者很疑惑一個小朋友的畫中為什么要空出一大片什么都不畫時,小朋友很驕傲地說:“這叫留白!”孩子們在這堂課中也受益匪淺,讓他們體會線條粗細、濃淡變化中蘊含的美感,這種對“意境”的感知,會成為他們獨特的審美儲備,也會慢慢培養他們發現美、表達美的能力。
圖四
筆走龍蛇書漢字,墨香文化養童心
志愿者從宜賓流杯池書法的文化底蘊講到中華五千年的書法漢字演變歷史,由淺入深,讓孩子們體會到當地特有的文化瑰寶。志愿者還講了各個書體的特征,孩子們嘗試書寫自己的名字,志愿者們耐心輔導,告訴他們唯有心靜方能練就一手好字。當孩子們成功將自己的名字寫出來后,都自信地在鏡頭面前展現,“我寫的最好看!”“老師,我的這一撇像個雞爪。”書法與漢字是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的活態基因,我們通過書法體驗和漢字演變講解,讓孩子們感受書法藝術之美,了解漢字的發展歷程,增強了文化自信。
圖五
此次“三下鄉”活動,“高縣尋脈.煥新傳承”實踐團讓小朋友們近距離感受到了高縣傳統文化與非遺文化的魅力,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暑期生活,更凸顯出了保護傳統文化與創新傳承的重要性和時代意義。一周沉浸式的學習,讓實踐團與孩子們一起領略了傳統文化與非遺文化的魅力,從茶香四溢中感受這份滋養心靈的文化遺產,在請春酒文化中體悟高縣獨有的人情味,在國畫課程中感知歲月沉淀的東方美學,在筆尖的一撇一捺中厚植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時代浪潮的推動下,不少傳統文化與非遺文化正悄然褪色,實踐團通過這些課程讓孩子們親手感知文化的魂脈,他們會明白那些祖輩傳下的技藝,是故事,是血脈,是讓我們與眾不同的文化底氣,也會學著用好奇與熱愛,成為傳統的小小守護者。
作者孫伊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