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學暑期實踐活動暨三下鄉已然步入尾聲,而我們金胡楊中華文化傳承團的同學們也都返回了各自的家鄉。當車輪碾過沂蒙老區的石板路,當指尖撫過大同煤礦冰冷的礦燈,金胡楊中華文化傳承團的暑期三下鄉之旅已在歷史長河中刻下深深足跡。從唐山抗震紀念館的斷壁殘垣到王若飛故居的油燈手稿,從沂蒙影視基地的烽火場景到大同萬人坑的無聲控訴,隊員們用腳步丈量紅色土地,以心靈對話崢嶸歲月,在跨越千里的歷史巡禮中,完成了一場關于信仰與傳承的精神淬煉。
在唐山抗震紀念館與礦山公園的參觀中,團隊成員收獲了深刻而豐富的體驗。在抗震紀念館內,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一幕幕悲壯的歷史場景直擊人心,而唐山人民在毀滅性災難面前展現出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團結一心的凝聚力,更讓每個人深受震撼。館內陳列的大量歷史照片、帶著歲月痕跡的實物,以及生動的多媒體展示,仿佛將大家帶回了那個艱難的時刻,讓人真切感受到生命在災難面前的脆弱,更體會到絕境中人性迸發出的堅韌力量,也深刻領悟到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心手相牽、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偉大精神。
走入王若飛故居,時光仿佛在此凝滯。屋內陳列的每一件珍貴文物都帶著歲月的溫度,每一張泛黃照片都定格著難忘瞬間,它們共同勾勒出王若飛為革命事業奔走不息、頑強奮斗的一生軌跡。墻上那句“一切要為人民打算”的誓言,字字千鈞,是他用生命踐行的信仰,深深叩擊著每位成員的心靈,更化作一股力量,激勵著大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邁進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濃厚的歷史氛圍瞬間將人帶回戰火紛飛的年代。在這里,沂蒙人民用熱血與奉獻書寫的故事令人動容——他們傾其所有支援前線,用瘦弱的肩膀扛起革命勝利的希望,那“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在一件件實物、一個個場景中變得具體而厚重,讓成員們深刻體會到這份精神背后的赤誠與擔當。
而在大同煤礦萬人坑,沉重的歷史令人窒息。那些觸目驚心的遺跡,無聲訴說著日本侵華期間礦工們遭受的非人迫害,一幕幕慘絕人寰的場景,讓每一位成員悲憤難平。這里不僅是侵略者罪行的鐵證,更像一座警鐘,時刻提醒著人們:銘記歷史傷痕,方能更加珍惜今日的和平與安寧。
這場紅色之旅,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望,更是對精神的傳承。每一處紅色景點,都承載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都孕育著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隊員們在探尋歷史印記的過程中,深刻感悟到了紅色精神的豐富內涵,也更加堅定了傳承紅色精神的決心。成員們紛紛表示,回到學校后,將通過各種形式,如主題班會、校園講座、新媒體宣傳等,將自己在此次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分享給更多的同學,讓更多的人了解紅色歷史,傳承紅色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文稿/孟德川 騰新琪·攝影/張浩宇 郭曉城 姜如意 王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