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體悟衛(wèi)國戍邊的崇高精神,賡續(xù)紅色血脈,厚植家國情懷。2025年7月20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學院“碑默固疆土,青年傳戍魂”衛(wèi)國戍邊服務團的隊員們步履不停,奔赴寧明縣那逢屯愛國教育基地,延續(xù)這場以“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為核心的社會實踐之旅。團隊成員走訪新時代青年巡邊員潘武文與參戰(zhàn)老兵,聆聽那逢屯從烽火歲月到振興發(fā)展的建設歷程,從1235號到1241號界碑的巡邏線,親身體味巡邊艱辛,在界碑前鄭重開展描紅儀式,以朱紅筆墨在碑體刻下“中國”二字的厚重棱線,用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對“熱愛邊防、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頑強拼搏”戍邊精神的傳承,讓愛國情懷在觸摸界碑溫度、聆聽巡邊故事、踏遍邊境熱土的實踐中愈發(fā)熾熱。
在陳列著粵桂協(xié)作、鄉(xiāng)村振興成果的展廳內(nèi),巡邊員潘武文為團隊成員講述那逢屯建設歷史。實踐隊員仔細聆聽,專注凝視畫面與講解者。這場跨越實踐與歷史的講述,傳遞的不僅是發(fā)展歷程,更是基層建設的堅守與協(xié)作,讓 “探尋振興路”的行動,在展板前成為觸摸奮斗脈絡的生動課堂。
圖為巡邊員潘武文講解那逢屯建設歷史 王恒攝
在承載邊地記憶的“南疆上的高家莊”石碑旁,身著軍裝和志愿服的實踐隊員們,圍站在巡邊員身旁,認真聆聽講解。這場貼近邊地煙火與戍邊故事的交流,傳遞的不僅是邊疆發(fā)展的過往,更是巡邊護界的責任與堅守。讓“青春護邊關”的信念,在觸摸土地、聆聽故事中,錨定最質(zhì)樸且堅定的方向。
圖為與巡邊員潘武文進行訪談 王恒攝
在山林環(huán)繞的邊境之地,團隊成員與巡邊員攜手開展界碑描紅。身著軍裝、志愿服與迷彩服的身影,圍繞“中國1237”界碑,以專注神情、鄭重動作,賦予“中國紅” 嶄新光彩。這一抹鮮艷,不僅是對界碑的莊嚴維護,更是青春力量與戍邊使命的交融,讓“守護國土”的誓言,在界碑旁深深扎根、熠熠生輝。
圖為團隊成員與巡邊員進行界碑描紅 姚增涌攝
圖為團隊成員與參戰(zhàn)老兵在界碑前合影 姚增涌攝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學子們循著戍邊先輩的足跡,聆聽建設歷程的艱辛過往,探訪戍邊戰(zhàn)士的熱血故事,重走巡邊路上的險灘陡坡,親手為界碑描紅添色。在一步步的體驗與感悟中,深刻領會了戍邊精神的厚重內(nèi)涵,也讓家國情懷在心中愈發(fā)滾燙。當青春力量與戍邊使命相遇,不僅讓紅色血脈在年輕一代中賡續(xù)綿延,更讓守護家國的信念在青年心中扎根沉淀,最終凝聚成擔當時代重任的堅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