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中,青年力量正成為推動變革與發展的關鍵動能。2025年7月11日,玉溪師范學院“青聚同心”邊境文化賦能實踐團的5位成員,懷揣著對鄉村的熱愛與對知識的實踐渴望,奔赴云南省騰沖市司莫拉瓦村與和順古鎮,開展了為期5天的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 ,以青春之力探尋鄉村振興的密碼。
司莫拉瓦村,佤語意為“幸福的地方”,這里曾是貧困的代名詞,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落后 。但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下,司莫拉瓦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平坦寬闊的道路代替了曾經泥濘的小道,特色鮮明的佤族民居錯落分布在綠水青山間,旅游設施日益完善,村莊成功申報為國家AAAA景區,成為遠近聞名的“幸福村”。
實踐團成員們踏入司莫拉瓦村,便被那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幸福氛圍所感染。他們與村民深入交流,了解到村里以“黨支部 + 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的發展模式,成立司莫拉幸福佤鄉旅游專業合作社,組織村民參與景區經營管理,從事保潔、講解、安保、售賣土特產等工作,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創業增收。像村民趙仁新,在合作社幫助下,返鄉開辦“佤鄉情”特產店并成功升級為綜合型店鋪,月收入穩定在2萬元以上。這樣的故事在村里數不勝數,村民們思想觀念轉變,積極投身鄉村振興事業。
實踐團還關注到司莫拉瓦村在文化傳承與發展上的努力。他們參觀民俗文化陳列室,被國家級非遺“佤族織錦”的古老技藝所震撼。在與非遺傳承人的交流中,成員們了解到這些文化瑰寶在現代社會面臨的傳承困境。于是,他們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佤族文化的數字化保護出謀劃策,提出通過拍攝短視頻、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佤族文化的魅力,助力文化傳承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

離開司莫拉瓦村,實踐團來到和順古鎮。這里崇文尚教,重視家風家訓,是著名哲學家艾思奇的故鄉,近年來,古鎮立足資源稟賦優勢,深挖傳統文化內涵,打造了家風文化長廊、政德大道等網紅打卡地 ,連續9年開展“最美和順人”評選活動,弘揚時代新風。2024年,和順古鎮晉升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文旅產業蓬勃發展,接待游客數量和涉旅消費大幅增長。
在和順古鎮,實踐團走進艾思奇故居,開設“紅色哲學小課堂”,用VR技術還原艾思奇撰寫《大眾哲學》的場景,向游客和當地青少年講解哲學的當代價值,讓哲學“飛入尋常百姓家”。同時,他們還針對古鎮旅游文創產品進行調研,發現雖然現有文創產品種類豐富,但存在特色不夠突出、文化內涵挖掘不深等問題。成員們發揮創意,設計了一系列具有和順特色的文創產品概念方案,如以古鎮建筑為原型的立體拼圖、融入家風文化的筆記本等,期望能為古鎮文創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在這5天的實踐活動中,“青聚同心”實踐團深入調研司莫拉瓦村和和順古鎮的文化與產業發展現狀,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從文化傳承、產業發展、品牌打造等多方面為鄉村振興貢獻智慧與力量。他們的努力或許只是鄉村振興宏偉藍圖中的一小筆,但卻代表著新時代青年的擔當與作為。
鄉村振興是一場接力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奮斗。“青聚同心”邊境文化賦能實踐團的成員們表示,這次實踐只是他們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的開始,未來他們將持續關注鄉村發展,用所學知識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繪就更加絢爛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