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我隨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社會實踐團隊走進湖北秭歸,探尋以“峽江草編”為代表的草編非遺文化,感受這門古老技藝的歷史溫度與當代活力。
7月初的秭歸,彌漫著草木的清香與江水的濕潤。一大早,在隊長的帶領下,我們便來到了秭歸縣屈原故里非遺小巷,拜訪峽江草編的市級非遺傳承人羅光林老師。
進入小巷,羅老師的峽江草編體驗館便映入眼簾,10多平方米的體驗館內,掛滿了各式草編作品,從靈動俏皮的昆蟲萌寵到威武霸氣的中國巨龍,從憨態可掬的生肖造型到精致典雅的花草紋樣,小到草編胸針、手機掛飾,大到龍舟擺件、鳳穿牡丹屏風,紋路肌理栩栩如生,每一件都散發著自然的草香與匠心的溫度。

初見羅老師時,他正坐在桌前專注編織,指尖翻飛間,一個鳳凰草編便初具造型,令人嘆為觀止。“峽江草編是長江給秭歸人的禮物。”羅光林老師放下手中的活,笑著向我們打開了話匣子。
在他的介紹中,我們了解到,過去三峽人家靠江吃江,草編是活命的手藝。早年間漁民捕魚、農民勞作,樣樣離不開草編:漁簍要編得細密防漏,才能裝住鮮活的魚蝦;背筐要編得結實耐磨,才能承受山路的顛簸。為了適應峽江潮濕的氣候,先輩們摸索出“絞編”、“纏編”等獨特技法,讓草編器物既防潮又耐用,這是勞動人民順應自然的生存智慧。
“峽江草編最早可追溯到屈原的《離騷》中,歷史悠久,但也曾差點斷了傳承。”羅老師的語氣略帶沉重。隨著塑料制品的普及,傳統草編器物逐漸被替代,草編技藝施展平臺越來越小。為了使草編手藝得到傳承和發展,以羅老師為代表的傳承人將草編的重心從實用器物轉向現代工藝品,使草編藝術走進大眾視野,并深得喜愛。

近年來,隨著非遺保護力度的加大,峽江草編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羅老師籌建了峽江草編體驗館,使更多的人感受指尖與草葉的對話,體驗草編的樂趣。同時,他還開設了培訓班,免費教村民手藝,既解決了原材料加工的人力問題,又幫助鄉親們增加了收入。
活動結束前,我們圍在羅老師身邊,在他手把手的教授下,體驗了草編的樂趣。捏著清香的粽葉,跟著老師的示范步驟折轉、纏繞、收邊,看似簡單的模仿,實則需要指尖力度均勻,稍有偏差便會松散,這讓我們體會到了老手藝人“十年磨一指”的堅守。

這次實踐活動,讓我們感受到非遺從來不是博物館里冰冷的展品,而是活著的文化基因,它藏在傳承人布滿老繭的指腹里,更藏在“守正創新”的堅守里。我們“拾遺楚韻·啟為創新”社會實踐團隊將致力成為非遺的“宣傳員”與“接力者”,用鏡頭記錄技藝之美,用文字傳播文化故事。正如“拾遺楚韻”的初心,唯有走近、了解、熱愛,才能讓更多像峽江草編這樣的非遺瑰寶,在時間長河中永遠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