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回應鄉村老年群體的醫保需求,讓晚年保障防線更堅實,7月18日,安徽中醫藥大學銀齡暖陽團精心組織11名青年學子,奔赴安徽省懷遠縣汪圩村,一場聚焦老年群體醫保現狀的實地調研就此展開。青年學子們帶著熱忱與責任,用腳步丈量鄉村土地,用傾聽連接銀齡心聲,以實際行動為鄉村養老保障貢獻青春智慧。
抵達汪圩村后,調研團隊迅速鋪開工作。為全面掌握當地老人的醫保實情,成員們創新采用"多維度調研法":白天逐戶登門走訪,坐在老人的炕頭、院壩邊拉家常,耐心記錄他們的醫保困惑;設計針對性調查問卷,用簡潔明了的問題梳理老人對政策的知曉度;與村里的村醫、健康管理員開展一對一深度訪談,從基層醫療執行者的視角,了解醫保政策落地的堵點與難點。
在與老人們的親切交流中,一個個具體而微的困境逐漸清晰:年過七旬的王奶奶拿著厚厚的藥費單愁眉不展,"住院報銷要跑好幾個地方,單子填了又填,到現在還沒弄利索";獨居的張大爺對著智能手機犯難,"孩子在外地給繳了醫保,我想查查余額,點來點去就是找不到地方";不少老人坦言,新醫保政策出臺后,滿是專業術語的文件看得一頭霧水,村里的宣傳海報字太小、內容太復雜,實在弄不懂哪些福利能享受。而村醫們也提到,政策執行中常因宣傳不到位、流程不簡化,導致老人們對醫保"想參保卻不敢參保,想報銷卻不會報銷"。
面對這些痛點,調研團隊當即化身"醫保政策翻譯官"。他們將復雜的報銷流程拆解成"三步走"口訣,把抽象的政策福利轉化為"高血壓藥報銷像買東西打七折"這樣的生活化比喻,在村口涼亭、文化廣場等老人聚集處開設"醫保小課堂"。遇到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人,成員們手把手教學,從打開"皖事通"APP到查詢繳費記錄,一步一步耐心指導。"這些孩子講得比說明書清楚多了,現在我知道看病哪些能報、咋報銷了!"王奶奶的話道出了老人們的普遍心聲,調研期間,主動來咨詢參保、待遇使用的老人明顯增多,醫保政策在銀齡群體中真正從"聽說過"變成了"用得上"。
此次汪圩村之行,收獲的不僅是問題清單,更有滿溢的認可與感動。團隊成員陶依娜在日記中寫道:"當看到老人聽懂政策后舒展的眉頭,才明白基層服務不是口號,是真真切切幫他們解決難題的行動,這份責任感比任何榮譽都珍貴。"當地村干部也對團隊贊不絕口:"這些年輕人不僅帶來了政策解讀,更用朝氣感染了整個村子,讓鄉村振興有了青春的溫度。"村李書記更是多次表示,這樣貼近民生的調研太有必要,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青年團隊走進農村,傾聽老人的心聲。
據了解,銀齡暖陽團已著手整理調研數據,計劃形成三份核心成果:針對報銷流程繁瑣問題的"醫保政策簡化建議",梳理鄉村養老服務短板的"養老服務缺口清單",以及幫助老人跨越數字障礙的"智能手機使用指南與幫扶方案"。這些成果將提交給懷遠縣醫保局等相關部門,為政策優化提供基層參考。團隊負責人表示,汪圩村調研只是起點,未來將建立長效服務機制,通過定期回訪、線上答疑等方式,把短期調研轉化為持續關懷,讓鄉村老人們在醫保保障中更有獲得感,讓青春力量持續為鄉村振興添薪加火。
(通訊員:蔡哲、趙浩楠、陶依娜、王緣圓、姬祥)(同為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