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渤海大學法學院“紅法同行·青春鑄魂”實踐團于2025年7月25日開啟三下鄉之旅,成員們走進抗美援朝烈士紀念館,探尋紅色法治脈絡,傳承抗美援朝精神,在歷史的回響中,以青春力量續寫紅色篇章。
(圖注:實踐團參觀展現志愿軍英雄群像的雕塑)
踏入紀念館,肅穆感撲面而來。實踐團成員首先被“1951年夏秋防御作戰”展區吸引。在講解員引導下,大家圍站在布滿黑白老照片與文字的展墻前。照片里戰士沖鋒姿態清晰,文字呈現作戰艱難與堅守。成員們靜靜聆聽,挖掘紅色法治在戰地秩序維護、軍心凝聚中的作用,理解紅色法治在特殊歷史時期“服務戰爭勝利、維護軍民利益”的功能,也是后續紅色法治體系發展的重要歷史淵源。
(圖注:實踐團成員聆聽抗美援朝作戰歷史講解,沉浸紅色歲月)
“全國人民的抗美援朝運動”展區前,實踐團成員駐足探尋。展墻照片生動再現全民支前場景:工人趕制軍鞋、農民送糧、青年參軍,勾勒出當年上下同心援戰的壯闊圖景。成員們從史料中讀出法治脈絡——支前物資登記、征兵流程、生產動員皆有規范,正是這些規則讓愛國熱情化作有序行動,凝聚成支援前線的力量。成員們也由此梳理出背后的法治支撐,深刻感悟到紅色法治凝聚全民力量、保障人民戰爭推進的內涵。
(圖注:實踐團成員研究“全國人民的抗美援朝運動”展墻,挖掘法治邏輯)
行程尾聲,紅色“中國地圖心愿墻”出現。實踐團成員踮起腳尖,將寫滿實踐感悟與傳承決心的卡片掛上。卡片承載著對紅色法治的理解與傳承承諾,與墻上前人留下的字跡相映,成了青春與歷史對話的注腳。
(圖注:實踐團成員在紅色地圖心愿墻掛卡片,留存實踐感悟)
此次實踐,學子們以抗美援朝烈士紀念館為課堂,觸摸紅色法治脈絡。從戰地法治作用挖掘,到全民支前法治邏輯探尋,再到精神傳承實踐,實現了抗美援朝精神與法治信仰的融合。這場“以法溯紅源,憶抗美援朝”三下鄉之旅,激勵青年續寫法治擔當與家國情懷,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持續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