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剪紙:方寸紅紙剪出非遺新彩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非遺文化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和生命力,2025年6月30日到7月1日,安徽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磚注鄉情”實踐團的成員們穿行在界首的街巷村落。剪刀破開紅紙的簌簌聲、老藝人指尖的厚繭、云肩上的鏤空花紋,交織成一場跨越代際的文化對話。
田野尋根:剪刀里的煙火人間
6月30日,田營鎮市集蒸騰著熱汽。當實踐團成員展開問卷調查時,65歲的王奶奶從針線筐抽出紅紙,三剪兩轉便綻出一朵牡丹。“年輕時過年,家家戶戶窗上都跳著這樣的‘紅花’。”她撫著窗欞舊痕感慨。團隊調研數據揭示驚人事實:當地50歲以上居民中,仍有75%掌握基礎剪紙技藝。
但變化正在發生。“現在年輕人更愛買現成窗花,”雜貨店老板指著貨架上的機印花紙坦言。在鎮政府,文化干事展示了一份希望藍圖:全鎮12所小學已將剪紙納入校本課程。“每周兩節課,孩子們剪的航天火箭、卡通人物,比老花樣還鮮活!”

圖為團隊走訪田營鎮居民記錄。田澤坤 供圖
館藏匠心:四十載守藝的溫度
界首文化館內,省級傳承人劉廣軍的剪刀正在紅紙上游走。細碎紙屑雪花般飄落,不到五分鐘,一對觸須顫動的蝴蝶便棲上掌心。“剪紙講究‘千剪不斷’,就像文化傳承不能斷線。”他托起清代蝴蝶紋樣模板——薄如蟬翼的翅膀上,鋸齒紋細過發絲。
教學環節成了“翻車現場”。大學生們剪出的蝴蝶歪歪扭扭,劉廣軍卻笑著點撥玄機:“轉折處手腕要松,剪刀的起伏就是人生的起伏。”當他展開館藏珍品,非遺的厚度震撼全場:木版年畫的濃烈色彩、界首刺繡的萬針千線、影陶戲曲人物的靈動釉色,構成一幅立體文化長卷。“期待你們用短視頻、AI技術,讓老手藝‘活’在手機上!”臨別時劉老師的囑托,烙進每個隊員心里。

圖為文化館教學實況。田澤坤 供圖
創新工坊:當剪紙披上云肩
七月二日在磚集鎮劉廣軍工作室內掀起了驚嘆浪潮。團隊成員撫摸著絨布云肩上的剪紙紋樣——傳統“蝶戀花”圖案經立體剪裁,在肩頭綻出浮雕般的質感。“這套設計走過巴黎時裝周,”劉廣軍輕抖云肩,光影在鏤空間流淌,“老手藝要活在當下。”
在磚集中學手工教室,創新基因已深植新苗。墻上掛著學生創作的《太空剪紙》:宇航服鑲著回字紋花邊,火箭尾焰化作鳳尾紋曲線。劉廣軍指著庫淑蘭彩色剪紙藏品解釋:“傳統是根,創新是翼。鋸齒紋的機器切邊工整,但手工的呼吸感無可替代。”

圖為學生試穿剪紙云肩。田澤坤 供圖
青春答卷:播種未來的紅紙
幾天的界首之行,對“磚注鄉情”實踐團的成員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非遺文化洗禮。這方寸紅紙,承載的遠不止是一門手藝。它是田營鎮王奶奶們記憶里的年味煙火,是劉廣軍老師四十年堅守的匠心溫度,更是磚集中學孩子們眼中未來的無限可能。調研數據既揭示了剪紙在民間的深厚根基,也點出了傳承面臨的現實挑戰——如何讓這門古老藝術真正走進現代生活?
實踐團的探索給出了答案的一部分:傳承需要扎根,如文化館里對傳統技藝的敬畏與鉆研;更需要創新,如將剪紙融入時尚設計、航天主題的課堂實踐。青年一代,正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關鍵橋梁。他們用腳步丈量田野,用鏡頭記錄匠心,用創意激活傳統,用實際行動承擔起文化傳承的責任。
紅紙雖輕,分量千鈞。當老藝人的“千剪不斷”遇上青年人的“磚注鄉情”,界首剪紙這門古老的非遺藝術,便在這份跨越代際的接力中,煥發出勃勃生機,剪出了一個清晰可見、充滿希望的新未來。(通訊員 孫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