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理論與實踐融合,錘煉專業素養,推動傳統文化創新性傳承與紅色精神賡續,青島科技大學高密校區“齊都新韻”文化傳承團于7月21—27日赴淄博市張店區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員們通過沉浸式的文物研習、深入的專題調研與非遺體驗,探尋千年文明脈絡,感悟齊魯文化的精神內核,為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傳承與發展注入青春活力。
賡續千年文脈,積蓄前進力量
7月21日,“齊都新韻”文化傳承團首站走進了淄博市博物館,開展暑期“三下鄉”文化實踐活動,沉浸式解碼齊文化基因,觸摸淄博歷史脈絡。在專業講解員的引導下,實踐隊員們近距離觀摩出土車馬器、鎏金銅熏爐等珍貴文物,直觀感受“泱泱齊風”的歷史底蘊;重點探尋瓷器紋飾所蘊含的信仰民俗,深化對傳統文化象征意義的理解;深入調研淄博陶瓷琉璃技藝的傳承與創新,領略“薄如紙、亮如鏡”的技藝精髓,全方位洞悉淄博從“春秋首霸”到近代工業名城的發展軌跡,深入體會齊國故都輝煌的歷史進程與文明成就。
此次實踐以文物為媒、以技藝為橋,實現與千年古“齊”的深度對話,不僅深化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認識,更強化了在新時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實踐隊員們紛紛表示,要爭做齊文化的“青春傳譯員”,讓千年文脈在當代敘事中流淌新韻,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厚植自信根基。
走進陶琉殿堂,見證薪火相傳
7月22日,“齊都新韻”文化傳承團走進中國陶瓷琉璃館,在歷史光影中追尋中華陶瓷琉璃的千年足跡。徜徉于“古齊廳”的厚重,“古窯廳”的滄桑,“國窯廳”的煥新,古韻悠長的青釉瓷瓶與現代創新的琉璃藝術交相輝映,千余件瑰寶無聲訴說著淄博“中國陶瓷名城”與“琉璃之鄉”的輝煌底蘊。當指尖觸碰到琉璃的溫潤,當目光捕捉到“雨點釉”的奇幻,那一刻,文化超越了書本的想象,讓“工匠精神”的內涵在指尖與心間激蕩。在親手感知與親眼見證間,淄博千年窯火不熄,正是這份執著與智慧的薪火相傳,鑄就了不朽的文化之魂。此行,是一次對輝煌歷史的回望,更是一堂生動的文化傳承與工匠精神教育課。
探尋歷史脈絡,汲取奮進力量
7月23日,“齊都新韻”文化傳承團走進淄博市革命歷史紀念館,觀看了淄博從古至今的歷史變遷,從古老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感受了淄博地區的先民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在紅色展廳,深入學習其“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家國情懷與奉獻精神。全體隊員在黨旗前莊嚴宣誓,承諾自覺肩負時代使命。實踐隊員們將以革命先輩為榜樣,努力學習,積極奉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指尖堆疊千年韻,布上傳承奮進心
7月26日,“齊都新韻”文化傳承團走進淄博市文化館,在布藝堆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高慧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淄博市級文化遺產布藝堆畫的制作。在非遺展館的展廳里,實踐隊員們在張主任的帶領下聆聽淄博非遺的歷史發展,了解藝術作品背后的創造背景、工藝特點及傳承人背后的故事,直觀感受中國傳統非遺文化的源遠流長,體驗到了非遺傳承者的匠心精神。參觀結束后,實踐隊員們轉移至文化館手工體驗室,開始布藝堆畫蝴蝶掛飾的制作。
布藝堆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高慧老師講解布藝堆畫的歷史發展,說明其從民間生活用品裝飾發展為獨立非遺項目的過程,在高慧老師和張紀燕老師的指導下體驗非遺布蝶的制作過程。高慧老師始終堅守手工制作:“機器能復制形狀,卻織不出文化的褶皺。每一塊碎布的拼接、每一針線的走向,都承載著世代相傳的匠心。”
在齊國故都淄博這片文化沃土上,青島科技大學高密校區“齊都新韻”文化傳承團以“沉浸式研習”的創新形式,探尋千年齊風、觸摸陶瓷琉璃、體驗非遺技藝,深刻體悟“多元一體、薪火相傳”的中華文明精髓。未來,高密校區將繼續擦亮“文化傳承實踐”工作品牌,搭建起專業學習與文化傳承的橋梁,推動“實踐育人+文化自信”模式常態化、品牌化發展。團隊也將持續深化實踐成果,以青年之眼解碼歷史基因,以青春之行賦能文化創新,讓齊都文脈融入血脈,讓千年古韻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