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至30日,基于黨的二十大“用好紅色資源”的戰略要求,本次實踐聚焦安徽紅色基因富集區,確立目標:首先是基因解碼,挖掘革命場館承載的紅色精神內核,揭示紅色基因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共生邏輯;其次是精神傳承,通過著名的歷史地標,探索青年化愛國教育路徑。
聆聽歷史回響,傳承紅色基因
尋訪團首站抵達延喬路紀念廣場,巨幅紀念墻鐫刻著陳延年、陳喬年烈士的生平事跡。團隊成員肅立默哀,向路牌敬獻鮮花,鮮紅緞帶系滿欄桿,寄托對革命先驅的無限追思。站在延喬路的路牌下,陽光斜照,斑駁的光影仿佛在訴說著百年前的硝煙與熱血。陳延年、陳喬年兩位烈士的銅像凝視遠方,目光堅定如初。延喬路不長,卻連通著無數覺醒者的靈魂。今日的繁華,皆是他們用生命點亮的黎明。
隨后尋訪團到達蜀山烈士陵園,陵園內陳列著190位代表性烈士的光輝事跡,涵蓋從第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至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各個歷史階段。尋訪團站在紀念碑前,仰望那象征著革命精神的雕塑,內心滿是敬仰與感激。是他們的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和平與幸福。這份沉甸甸的歷史,時刻提醒著新時代大學生要銘記過去,更要以實際行動傳承革命精神,堅定愛國信念。
紅旅融合,推動紅色文化煥發新活力
尋訪團在參觀過程中了解到,金寨紅軍廣場融合了大別山地域特色,通過文物展覽講述紅二十八軍游擊戰爭史詩。并作為國家AAAA級景區與國防教育基地,納入“紅色+”旅游線路,促進文旅融合,服務黨員干部學史與實踐。尋訪團成員們在這里看到了老區以創新續寫輝煌的決心,紛紛表示將用知識助力紅色老區建設,讓紅色旗幟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讓紅色血脈賡流永續,廣場周圍綠意盎然,仿佛革命理想在新時代生根發芽。離開時回望,紀念塔與遠山的晚霞融為一體。歷史從未遠去,它化作砥礪前行的力量,提醒團員們接續奮斗才是最好的緬懷。
相比于金寨紅軍廣場的展覽形式,尋訪團注意到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館采用沙盤、文物、雕塑、圖片及聲光電技術,突出“堅守信念、勇當前鋒”的大別山精神,彰顯28年紅旗不倒的革命韌性。一件件文物、一張張照片,無聲訴說著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大別山革命歷史斗爭展廳、烈士展廳、將軍展廳無不彰顯革命先烈堅定的信仰與無畏的犧牲,讓人深刻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與犧牲的精神。
走進群眾,了解真實社會反饋
在尋訪過程中圍繞紅色文化傳承實踐調研目標,從紅色文化認知、傳承態度、參與行為等維度,針對不同群體進行采訪。通過對紅色文化認知的深度調研,了解不同群體的認知渠道,認知深度,參與偏好,文化活動滿意度,文化傳承意愿和數字化需求。
讓尋訪團印象深刻的是:在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館中參觀時采訪到了一位老先生,成員們與老先生的交談是尋訪團在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館實踐活動的意外收獲,給成員們帶來了思想素養的提升和對未來大學生進一步了解紅色文化和傳承紅色文化精神。
這些調研反饋的結果能為紅色文化傳播提供方向:少些“灌輸”、多些“聯結”,讓紅色故事貼近生活場景、適配不同群體的接受習慣,才能真正走進群眾心里。
堅定理想信念,踐行初心使命
在對合肥和六安等地的紅色基地進行走訪的過程中,通過歷史圖片、文物、多媒體展示及講解,紅軍戰士頑強抗爭的艱辛歷程。參觀者穿越時空,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輩為國家和人民解放英勇奮斗的崇高精神,增強了歷史責任感與敬畏感。團隊通過協作交流深化了實踐教育意義。大家深刻反思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立誓將紅色精神轉化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際行動。此次活動既強化了黨性教育,也提升了集體凝聚力與個人素養,彰顯了社會實踐對青年成長的重要價值。
此次社會實踐不僅是精神洗禮,更激發了傳承紅色基因的自覺性。通過聆聽皖西革命先烈英雄事跡,新時代青年認識到必須繼承優良傳統,堅定理想信念,將愛國情懷融入日常學習工作,立足本職崗位,努力提升專業素養,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