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農林大學"良瓜振興,益集甜途"大學生暑期實踐團赴平山現代農業基地開展農業技術實踐活動。團隊成員深入田間地頭,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通過實地觀測西瓜長勢、系統記錄生長數據。在完成病害樣本采集工作后,實踐團于7月2日至5日期間在實驗室順利開展了西瓜枯萎病病原鑒定工作,并取得預期成果。
團隊成員合影
采集相關的樣本
研究團隊采用系統的實驗方法,首先對田間采集的西瓜病株樣本進行表面消毒后接種于PDA培養基,48小時后觀察到典型的鐮刀菌菌落特征:白色絨毛狀菌落,邊緣呈淡紫色。通過顯微鏡觀察,團隊發現大型分生孢子呈鐮刀形且具有3-5個隔膜,小型分生孢子為卵圓形單細胞,并可見鏈狀排列的厚垣孢子,這些特征與鐮刀菌屬的形態特征高度吻合,初步確定為西瓜枯萎病病原。
團隊成員進行劃菌、涂菌操作
為獲得更精確的鑒定結果,團隊進一步開展分子水平研究。研究人員提取病原菌DNA后,針對TEF-1α基因進行PCR擴增,電泳結果顯示清晰的700bp目標條帶。
DNA電脈對比結果
隨后將擴增產物克隆至載體并送測序,測序結果經NCBI數據庫BLAST比對顯示,與尖孢鐮刀菌西瓜轉化型參考序列(MN170551.1)相似性高達99.8%,最終確認病原為尖孢鐮刀菌西瓜轉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這項研究通過傳統形態學觀察與分子生物學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實現了對西瓜枯萎病的精準診斷,為制定有效防治方案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BLAST結果顯示
目前,研究團隊正基于鑒定結果開展進一步研究,包括抗病品種篩選和生物防治試驗。團隊負責人表示,準確的病原鑒定是病害防控的前提條件,這些研究成果將直接服務于當地農業生產,幫助農戶有效應對西瓜枯萎病的威脅。該研究不僅展示了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病害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實踐團成員表示,此次經歷深刻體會到科技對農業的變革力量,未來將更聚焦專業學習,為鄉村振興注入創新動能。團隊計劃與當地農技站合作,建立長期病害監測點,推動科研成果落地,踐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青春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