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夏意正濃。滁州學院地理信息與旅游學院“赴滁州市探索滁菊‘傳世芳華’實踐小分隊”的第一站,是滁菊博覽園。玻璃展柜內,一株株姿態各異的滁菊標本靜靜陳列,標簽上標注著它們不凡的身世——中國四大藥菊之首。
隊長蘇琪懿俯身細看一株標注為“金心玉瓣”的標本,近乎透明的花瓣簇擁著金黃的花蕊,根部一抹鮮翠格外醒目。“‘金心玉瓣,翠蒂天成’,古人形容得真貼切!”他輕聲感嘆。隊員們穿梭在展廳,通過圖文資料和實物標本,系統學習著滁菊的品種分類、藥用價值以及它在滁州歷史長河中的文化印記。這趟博覽園之行,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他們深入了解這朵千年名菊的大門。
在博覽園內,他們遇到了一位爺爺,他布滿歲月痕跡和老繭的手指,在一朵朵攤開的滁菊間輕盈翻飛,挑揀、歸堆,動作精準得如同精密儀器。“爺爺,這挑揀的門道,是不是就在‘金心玉瓣翠蒂天成’這八個字里?”隊員張雨欣想起博覽園所見,好奇地問。
“娃娃聰明!”爺爺抬起頭,眼含贊許,拈起一朵白菊,“沒錯!瓣要如玉無瑕,不能有焦邊;蒂要嫩綠鮮活,這是滁菊的魂。眼力要‘毒’,手上功夫要‘準’,差一絲一毫,都算不得上品。”他摩挲著菊花,語氣滿是自豪,隨即又輕嘆一聲,“這指尖上的功夫,是日復一日磨出來的‘笨活兒’。現在的年輕人,能守著這份枯燥的,沒有幾個了。”這指尖翻飛間流淌的匠心與傳承的隱憂,深深烙印在隊員們心中。
圖為團隊前往滁菊博覽園參觀
田埂與街巷:傾聽土地與市井的回響
離開博覽園,探尋的腳步邁向更廣闊的天地。在大柳鎮無垠的滁菊田邊,金浪翻滾,熱浪灼人。隊員們目睹了菊農們頂著烈日的辛勤勞作。老農王大叔在田埂歇腳時,打開了話匣子:“這‘金心玉瓣’,是咱滁州水土養出的寶!老祖宗傳下來的好東西,清熱解毒頂呱呱!”他黝黑的臉上洋溢著對鄉土珍寶的自豪。
回到滁州市區,探尋的目光轉向了普通市民。在熙攘的公園里,隊員王元程禮貌地攔住一位遛彎的老伯:“伯伯您好,請問您和您的家人平時會喝滁菊茶嗎?”
“滁菊啊?知道知道,好東西!”老伯爽朗地笑答,“家里常備,上火泡一杯,管用!不過…”他頓了頓,“我那小孫子嫌味道苦,寧可喝甜飲料。”不遠處,一位年輕的阿姨也表示:“聽說過滁菊有名,但具體好在哪?好像不太清楚,平時買的少。”這一聲聲來自街巷的真實回響,讓隊員們真切感受到了滁菊在傳承與普及之間存在的微妙距離。
圖為隊員向市民進行參訪
作坊與古跡:時間淬煉的技藝與沉淀的根脈
探尋的觸角伸向了華光村的老作坊。一踏入,柴火的噼啪聲、彌漫的菊香與撲面而來的熱浪瞬間包裹了眾人。烘焙師傅陳永富古銅色的臉龐被爐火映得通紅,汗珠不斷滾落。他全神貫注地盯著土灶里的火苗,不時翻動著屜上的菊花。“急不得,娃娃們!”他聲音洪亮,“這火候,是祖宗傳下來的經驗,是滁菊香和藥性的魂!差一分,味就不同。老手藝,靠的就是這份耐性和敬畏。”爐火熊熊,映照著他專注而堅毅的身影,學生們屏息記錄,感受著傳統技藝在時間淬煉下的厚重。
實踐的足跡還踏訪了瑯琊山、靜默的龍山寺、古老的西王古墓群。在吳敬梓紀念館泛黃的典籍里,他們讀到滁菊入藥的悠久記載;在龍山寺古樸的庭院中,感受歷史的靜謐流淌;在西王古墓群前,遐想這片土地的千年滄桑。隊員李雨欣對照著地圖,若有所悟:“看,研究所、老作坊、這些古跡名山…滁菊,就像一條無形的線,串起了滁州的歷史、技藝和山水靈氣。”行走間,書本上的地理知識、歷史概念,與眼前的景象、鼻端的菊香、耳畔的故事,漸漸交織成一幅生動的文化圖景。
圖為華光村滁菊田
歸程:芬芳入心,印記永存
離開滁州鄉村返程時,夕陽為廣袤的菊田鍍上溫暖的金輝。回望這片土地,隊員們的心緒如潮水般翻涌。博覽園里初識的驚艷,爺爺指尖流淌的匠心與憂慮,王大叔田埂上的自豪,市民口中那份既熟悉又有些疏離的回響,老作坊里陳師傅爐火映照下的汗水與堅守,還有行走在古跡間觸摸到的厚重歷史感……所有這些瞬間,都帶著泥土的芬芳、市井的溫度和時間的回響,深深鐫刻進他們的青春記憶。
圖為團隊合影留念
這趟旅程,沒有預設答案,只為純粹的學習與觸摸。他們用腳步丈量滁菊生長的土地,用鏡頭定格技藝傳承的瞬間,用心聆聽來自土地、市井與歷史深處的多元聲音。那穿越千年的滁菊之韻,不再是冰冷的標本或遙遠的傳說,它化作了龔爺爺指尖的溫度、王大叔爽朗的笑聲、陳師傅爐火前的剪影、市民口中的只言片語,以及古跡間沉淀的悠遠氣息。這份沉浸式的探尋,讓一朵菊的生命力與一方水土的文化根脈,在他們的心中變得無比真切與溫熱。尋香識菊,亦是觸摸一座城市文化的心跳,這份感悟,將伴隨他們走向更遠的未來。
作者:蘇琪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