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學生暑期“資助+心理”教育關愛服務志愿活動調研報告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教育“五育同行”的路徑構建與實踐探索——以湘鄉市山棗鎮山棗中學為例
報告人:李卓函
學院專業班級:外國語學院商務英語2303班
學號:202304090301
【摘要】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大背景下,鄉村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為助力鄉村兒童全面發展,我校組建赴湘鄉市山棗鎮“資助+心理”教育關愛服務團,于7月8日至7月13日在山棗中學開展為期六天的“五育同行”暑期實踐活動。本次實踐以“破除刻板認知-創新教育形式-賦能持續成長”為邏輯主線,通過互動式、體驗式課程設計,為當地小學生帶來豐富多元的知識與體驗。活動覆蓋山棗中學50余名學生,開展活動12場,從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五大維度助力鄉村兒童成長。實踐過程中,團隊發現鄉村教育在素質教育開展、學生全面發展引導等方面存在一定可提升空間,同時也總結出了通過創新教育形式賦能鄉村兒童成長的有效經驗。本次實踐不僅為鄉村兒童帶來了直接的教育關愛服務,也為鄉村教育振興注入了可持續動能,為后續鄉村教育實踐提供了有益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教育關愛、五育融合、資助政策、心理健康
【前言】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的基點在于鄉村教育,教育事業發展的短板在鄉村,要進一步縮小教育的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1].農村教育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發展農村教育,是促進農村百年發展題中應有之義。農村教育面廣量大,依然是中國基礎教育的大頭
[2]。同時青少年階段是人的智力、自我同一性和人格社會化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如果形成了健康的人格,擁有積極向上的心靈,不僅有利于他們的學業成就、良好適應和健康成長,也能夠為個人的幸福人生和國家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鄉村教育在硬件設施等方面有了一定改善,但在素質教育開展、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等方面仍面臨一些挑戰。開展“資助+心理”教育關愛服務活動,將資助政策宣講、心理健康教育與五育融合教育相結合,旨在彌補鄉村教育在這些方面的短板,為鄉村兒童提供更全面、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助力他們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成長”的轉變,進而為鄉村教育振興貢獻力量。
【正文】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鄉村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鄉村教育培養出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然而,目前鄉村教育在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教育形式相對單一、學生參與度不高、對學生全面發展引導不足等問題。在此背景下,我校積極響應號召,組織“資助+心理”教育關愛服務團,希望通過創新教育形式,為鄉村兒童提供多元化的教育體驗,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本次實踐活動以“五育同行”為主題,圍繞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五個方面開展系列活動,將資助政策宣講和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其中,全方位助力鄉村兒童成長。
湘鄉市山棗鎮山棗中學。
山棗中學是當地的一所鄉村中學,學校硬件設施有一定基礎,但在素質教育課程資源和活動開展方面相對欠缺。
1.前期準備
團隊成員在活動開展前,通過查閱資料、調研走訪等方式,深入了解山棗中學學生的基本情況、教育需求以及當地教育資源狀況,為活動設計和開展提供依據。同時,團隊進行了詳細的分工,明確各成員在不同活動板塊的職責。
2.活動開展
- 德育課堂:志愿者們分享受資助經歷、高考逆襲與學科競賽奪冠等事跡,開展感恩勵志教育。引導孩子們用畫筆和時光信封封存奮斗目標,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和遠大理想。
- 智育課堂:開展自制水火箭、趣味實驗和編程積木游戲等活動。自制水火箭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制作和發射過程中,學習物理知識和科學原理;趣味實驗以直觀有趣的方式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編程積木游戲則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點燃他們的科技夢想。
- 體育活動:組織趣味運動會,設置多種有趣的運動項目,如做早操、蘿卜蹲、放風箏等,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開展“情緒調色盤”與“風箏繪夢”等心理團輔活動,幫助學生調節情緒,增強團隊協作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 美育環節:開展廢舊物料再生藝術和校園墻繪活動。廢舊物料再生藝術讓學生利用身邊的廢舊材料進行創作,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和創造力;校園墻繪則讓學生在校園內繪制具有藝術感的作品,美化校園環境,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
- 勞動教育:開展“幸福餃子宴”“校園美容師”等實踐活動。“幸福餃子宴”讓學生學習包餃子的技能,體驗勞動的樂趣和成果;“校園美容師”活動組織學生參與校園衛生清潔和美化工作,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勞動習慣,讓勞動教育成為培養生活技能的有趣課堂。
3.效果評估
在實踐過程中,團隊通過觀察學生的參與度、互動情況以及學生的反饋,對活動效果進行實時評估。同時,在活動結束后,通過實地調研、與學生和老師訪談等方式,全面了解學生對活動的滿意度和收獲,為后續活動改進提供依據。
- 學生成長
通過五育融合的沉浸式體驗,學生在多個方面取得成長。在德育方面,學生的感恩意識和理想信念得到增強;智育方面,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和探索精神被激發;體育方面,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美育方面,審美能力和創造力得到培養;勞動教育方面,勞動技能和責任意識得到提高。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成長”,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 教育創新
本次實踐活動創新了鄉村教育形式,以互動式、體驗式課程打破傳統課堂模式,為鄉村學校開展素質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活動中融入的資助政策宣講和心理健康教育長效設計,為鄉村教育振興注入了可持續動能。
- 社會影響
活動得到了當地學校、學生和家長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同時,活動也引起了社會對鄉村教育的關注,為更多人參與鄉村教育振興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 存在問題
- 實踐時間較短,對學生的長期影響難以充分評估和跟蹤。
- 活動開展過程中,部分課程資源的準備和實施受到一定條件限制,如實驗材料的獲取、專業藝術指導的缺乏等。
- 與當地學校和教育部門的溝通協作還可以進一步加強,以更好地整合資源,形成教育合力。
- 改進建議
- 建立長期跟蹤機制,與當地學校保持聯系,持續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評估活動的長期效果。
- 提前做好充分的資源準備,與相關企業、社會組織合作,獲取更多的課程資源和專業支持,確保活動的順利開展。
- 加強與當地學校和教育部門的溝通與協作,建立常態化的合作機制,共同探討鄉村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整合各方資源,為鄉村教育振興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 協調不同地區、城鄉之間及鄉村內部的資源分配,補齊農村教育的短板, 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實現中國教育事業的均衡優質發展[4]。
【總結】本次赴湘鄉市山棗鎮“資助+心理”教育關愛服務團暑期實踐活動,以“五育同行”為主題,通過創新教育形式,為鄉村兒童提供了豐富多元的教育體驗,取得了顯著的實踐成果。活動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創新了鄉村教育形式,也為鄉村教育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實踐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需要在今后的活動中加以改進。未來,我們將繼續探索鄉村教育振興的有效途徑,加強與各方的合作,為鄉村兒童的成長和鄉村教育的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參考文獻】
- 習近平.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J].求是,2023 (18):4-9.
- 巴玥.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教育現狀研究[J].農業經濟,2020,(05):121-122.
- 朱永新.“五育并舉”構建一體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關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探討[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5,13(01):1-12.
- 周曉時,李谷成.鄉村教育建設的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J].世界農業,2024,(04):1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