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業大學學子三下鄉:攜赤誠之志,入鄉野之境
為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指示精神,落實黨中央相關決策部署,2025年8月7日至10日,山東農業大學“愛國主義奮斗者聯盟”暑期“三下鄉”實踐團隊采取“紅色文化調研”與“志愿服務實踐”雙線并行模式,在泰安市泰山區開展為期三天實踐活動。活動以“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愛國精神”為主題,通過調研紅色文化資源、挖掘革命歷史故事,讓學子感悟先輩奮斗歷程;同時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展現新時代青年責任擔當。
非遺直播間里的文化接力實踐團在村展覽館發現這項融合了石刻與書法的技藝正面臨傳承人斷層的困境。而直播是當代文化宣傳一新途徑,為了更好地傳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本團隊將“指尖上的傳承”通過直播鏡頭傳到了千里之外,吸引了超過千名師生在線觀看。這場臨時搭起的直播間里,彈幕隨著拓印過程的推進不斷滾動:“原來拓印還能這么美”“求鏈接想買非遺周邊”。隊員張永志舉著手機調整角度,笑著說:“沒想到咱們在村里玩拓片,能讓這么多人看見白馬石村的美!”
圖為團隊隊員開展特色直播 劉亞楠 供圖村里的紅色展室同樣留下了學子們的足跡。泛黃的軍功章、磨損的步槍模型、褪色的戰地日記,無聲訴說著白馬石村人在戰爭年代的犧牲與堅守。“這枚手榴彈是1947年孟良崮戰役時留下的,當時村
里18名青年參軍,回來的只有3個。”村支書的講述讓在場學子紅了眼眶,隊員們用文字默默記錄下記錄下不該被遺忘的熱血歲月。這場與歷史的“對話”,讓每個人心中的愛國情懷都變得沉甸甸的,隊員們在心中暗暗立下誓言:要努力奮斗,將青春奉獻給祖國。
烈士陵園里的精神洗禮泰安烈士陵園的松柏在風中低語,實踐團成員緩步走過烈士紀念碑。隊員劉書軒在烈士名錄前駐足,指尖撫過石碑上模糊的字跡:“他和我們年紀相仿,卻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和平。”
圖為團隊隊員在烈士陵園進行默哀儀式 劉亞楠 供圖紀念館里的“泰安戰役復原場景”讓人駐足:昏暗的油燈下,戰士們圍坐著研究戰術,墻上的地圖布滿紅藍色標記。解說員講述著1948年那場激戰:“守城的戰士們彈盡糧絕,依然用石塊和刺刀阻擊敵人,最終全部壯烈犧牲。”隊員們在留言簿上寫下:“我們站在你們用生命守護的土地上,定會讓青春在國之所需處綻放。”
“以前總覺得愛國很宏大,今天才明白,它藏在先烈的犧牲里,藏在我們腳下的土地里。”于澤霖的話讓大家陷入沉思。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愛國”二字從課本里的概念,變成了可觸可感的責任。
鄉村課堂里的種子萌發 “什么是愛國呀?”白馬石村暑期托管的課堂上,7歲的劉樂霖小朋友舉著小手發問。實踐團成員用繪本講述著國旗的故事,帶孩子們折起小紅旗,在紙上畫下“我心中的祖國”。10歲的李文悅畫了一幅“高鐵穿石榴園”:“老師說這叫鄉村振興,我覺得這就是愛國。”
圖為團隊隊員與小朋友們一起討論“什么是愛國” 劉亞楠 供圖本團隊秉持著嚴謹、科學的態度,對孩子們進行了一對一的問卷調查。為確保調查結果的真實可靠,團隊成員耐心闡釋問題,細心引導孩子吐露心聲。經過精心努力,我們最終收獲了一份極具價值的可靠報告。報告數據反映孩子們對課程教學方式的偏好。86%的同學希望采用非傳統授課方式,表明他們對傳統教學模式或已倦怠,渴望新穎有趣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習興趣,比如互動性和趣味性更強的游戲方式。經過數據分析考量、團隊研究探討,隊員們采用用動畫片里的英雄角色宣傳紅色文化。當問到“長大后想為家鄉做什么”,孩子們的答案格外真摯:“我要讓白馬石村的石榴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我要開飛機帶游客來看咱村”。這些稚嫩的聲音里,藏著鄉村未來的模樣。
如今,白馬石村的非遺直播間仍在繼續,實踐團與村里約定的“每月云課堂”已排上日程。正如隊員們在總結會上所說:“愛國從不是抽象的口號,它是把非遺帶向更遠的地方,是讓紅色故事被更多人聽見,是讓鄉村的孩子看見更大的世界——這是我們與鄉土的約定,更是青春對祖國的承諾。”(通訊員 劉嘉鋒)
圖為實踐結束后所有隊員合影留念隊員:劉亞楠、劉嘉鋒、于佳媚、袁浩陽、劉書軒、張永志、石佳穎、于澤霖、趙佳琪、楊非凡
(通訊員:劉亞楠 劉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