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深渡鎮定潭村的粉墻黛瓦間,躍動起青春的亮色。連日來,安徽農業大學林學與園林學院“繪夢非遺,藝韻鄉筑”實踐團深入定潭村,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舞臺扎根在鄉村振興一線,以“藝術賦能”為核心,用畫筆和創意為定潭村描繪新顏、激活底蘊。
“以前這墻光禿禿的,現在畫得這么鮮活好看,整個廣場都亮堂起來了!”村民們看著煥然一新的墻面,笑得合不攏嘴。在村民廣場斑駁的墻面前,藝術設計的力量首先綻放。實踐團成員深入調研當地自然風貌與人文歷史,將“新安畫派”的筆墨意趣融入創作。他們揮毫潑墨,在村民廣場公共空間的墻面上,精心繪制系列主題墻繪。畫面中,金黃飽滿的枇杷,蜿蜒清澈的新安江支流,層疊錯落的徽派民居青磚黛瓦相映成趣……一幅幅構思精巧、色彩明快的作品,讓原本單調的墻面煥發出新的生機。
隨后,團隊將目光投向當地特色產業,他們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戶家中,潛心探尋為農產品增值的創意路徑。他們圍繞定潭茶菊、枇杷等優質農產品,設計開發兼具實用性、藝術性與文化內涵的系列伴手禮及文創產品。設計團隊巧妙提取茶菊的清新、枇杷的金黃作為主色調,將徽派建筑窗欞的精致紋路、新安山水的靈動線條等文化符號融入其中,創作出包括精致茶菊禮盒、冰箱貼、掛件等豐富文創產品。這些設計顯著提升了農產品的“顏值”和品牌辨識度,探索出一條“農產品變商品、商品變禮品”的增值新路徑。
聚焦定潭深厚的文化底蘊,實踐團致力于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成員們專程走訪新安醫學的傳承人,聆聽傳承人的故事,了解新安醫學的內涵精神。通過深入調研和親身體驗,讓深藏于典籍和記憶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變得可觸、可感、可參與,有效拉近了非遺與現代生活的距離。“看到年輕人對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這么感興趣,我這心里頭熱乎乎的!”新安醫學傳承人欣慰地感慨道。
短短幾天,實踐團隊完成主題墻繪、茶菊及枇杷主題文創產品設計,他們的工作美化了鄉村環境,提升了農產品形象,促進了非遺文化傳播。“這群大學生真有想法,有干勁!他們用畫筆和創意,實實在在地幫我們村提升了‘顏值’和‘氣質’。”定潭村黨總支書記張永峰給予高度評價。學生周烽則深有感觸:“這次‘三下鄉’讓我們真正把所學知識用在了服務鄉村上。看到自己的設計被畫上墻、做成產品,被村民喜歡,那種成就感是課堂里無法比擬的,我們深刻體會到藝術設計在鄉村振興中大有可為。”
畫筆描繪希望,創意點亮鄉村。安農大學子此次定潭之行,不僅是一次成功的社會實踐,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他們用青春智慧和藝術力量,在古老的徽州村落書寫了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篇章,也用實際行動證明,當青年的熱情與專業的智慧根植于鄉村沃土,便能激發出建設美麗鄉村的澎湃力量。實踐團同學表示,未來將繼續探索建立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讓更多藝術創意在廣袤鄉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