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峽移民博物館的一隅,映入眼簾的是一段凝聚歲月崢嶸的歷史記憶。7月7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非遺調研團隊,在原秭歸移民局副局長、歸移民王海群老師的引領下,步入這座沉浸式的文化殿堂,領略那被水淹沒卻深藏心底的遷徙記憶。這里不僅展現了一個群體的家園遷徙,更彰顯了三峽移民所孕育的堅韌精神與文化傳承。

博物館內,展墻上懸掛著大量舊照片和文獻資料,生動還原了數十年前數百萬人民的遷徙畫卷。墻上的一幅油畫再現了“告別故里”的瞬間:農戶們懷揣鄉愁,扶老攜幼,步履踉蹌地站在家門口。調研團隊被帶到一排保存完好的遷徙舊居模型前,王海群老師緬懷道:“那時的遷移,是對自然、對家園的無奈抉擇,更是一場意志的淬煉。”他介紹,祖輩們用雙手搭建新居,用汗水澆灌希望,將故土的記憶深埋心底。每一件展品都記載著移民們的艱辛與勇氣,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精神的象征。

在展廳的一個角落,擺放著被修葺一新的傳統手工藝品:秭歸的巴楚刺繡,水利民歌的錄音資料,木制家鄉地圖……每一件都彰顯著移民在新的土地上延續著關于根的記憶。“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情感與信仰的紐帶。”王老師感慨地說。在交流中,他講述了遷徙中的故事:從鄉村到城市,從湖泊到山區,移民們用勤勞與智慧,讓水土變成了他們的心之所系。“我們在搬遷過程中,既是搬遷者,也是文化的守望者。”他深情地說。
王海群老師強調,國家高度重視移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通過整理族譜、修繕古跡、保存民歌,三峽地區的移民文化得以不斷流傳并煥發新生。“如今,很多年輕人將傳統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中,無論是手工藝品、服飾還是文化活動,都在講述一個關于堅韌、創新的故事。”他帶領團隊欣賞了幾件新開發的文創產品:結合傳統紋樣的陶瓷、手繪墻飾,以及融入水元素的現代雕塑。“這些作品,正是移民精神的生動體現。”王老師說。
此次參觀,不僅讓“拾遺·楚韻”團隊成員感受到三峽移民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體會到,文化的生命在于傳承與創新。那一段段遷徙的記憶,猶如長江水般綿延不絕,奔騰向前,賦予新時代的移民精神以不竭的動力。在這里,記憶與希望交織,歷史與未來共鳴,彰顯出中國人面對變遷時那份堅韌不拔的家國情懷。
夕陽逐漸西沉,博物館內燈火搖曳。團隊成員久久佇立,望著墻上的歷史映像與新興的文化符號,深知:根在水土,魂在堅守,文化的復興正如長江水,滾滾向前,不息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