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這條橫亙華夏的巨川,不僅孕育了燦爛的巴楚文明,更在近代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移民史詩。三峽工程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自構想提出到正式動工,歷經了半個多世紀的論證與籌備。而與之相伴的,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移民遷徙——1993年至2009年間,為支持工程建設,131萬三峽兒女告別世代居住的家園,遷往全國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用腳步丈量著“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這段歷史,被永久鐫刻在重慶三峽移民博物館的每一處展陳中。
走進三峽移民博物館,仿佛踏入了時光的長廊。展館以“偉大的壯舉,不朽的豐碑”為主題,分為“序廳”“千年文脈”“萬代基業”“世紀壯舉”“移民史詩”“今日三峽”“尾廳”七大展區,通過實物、影像、場景復原等多元形式,全景式展現三峽移民的壯闊歷程。
我們跟隨著老一輩移民工作者以及移民博物館副館長王海群進行了一場深入人心的大型移動講座,并了解了三峽移民的深刻內涵。
在“千年文脈”展區,一件件出土文物靜靜陳列: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還留著先民的指紋,巴渝青銅器的紋飾訴說著古蜀國的神秘,明清時期的民居構件雕刻精美,無聲地訴說著三峽地區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傳承。這些文物讓我意識到,移民們告別的不僅是一方水土,更是承載了數千年記憶的文化根脈。轉入“世紀壯舉”展區,大型沙盤模型生動還原了三峽工程的宏偉藍圖,從截流到蓄水,從船閘通航到發電機組運行,每一個節點都凝聚著無數建設者的智慧與汗水。進入“移民史詩”展區:泛黃的移民安置協議書上,密密麻麻的簽名承載著沉甸甸的抉擇;打包好的舊木箱里,還存放著移民帶走的家鄉泥土和老屋鑰匙;一段段采訪視頻中,白發老人撫摸著老屋照片哽咽的模樣,孩童對著鏡頭說著要去新家的天真話語,無不讓人深切感受到移民們的不舍與堅韌。
三峽大移民,看著不簡單,但實際的深層次難題與挑戰并不只是看得出來的。不過這一點王館長對我們進行了深刻刨析,并具體講述著。
走出博物館,長江的濤聲仿佛在耳邊回響。三峽移民博物館的意義,不僅在于記錄一段歷史,更在于傳承一種精神。它讓我們銘記:國家的發展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無數個體的奉獻鑄就;而無論走多遠,對家園的眷戀、對未來的希望,永遠是支撐人們前行的力量。這段歷史值得被永遠銘記,這份精神更值得我們代代傳承。并于博物館門口進行合影留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