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黨的二十大以來,中央就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傳承弘揚中華優秀語言文化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要求,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河海大學“AI助翼,語通中華”羽翼語言工作室暑期推普實踐團積極響應號召,于2025年7月14日奔赴貴州省盤州市,在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開啟一場以調研走訪為基,以AI技術賦能普通話推廣,傳播當地多民族特色文化的綜合實踐之旅,用標準普通話助力鄉村振興、民族團結。
調研走訪:在市井煙火中打撈真實需求 實踐團首站深入鄉村集市與街巷,以問卷為橋、訪談為媒,細致梳理不同群體的普通話使用現狀與訴求。實踐團發現當地中青年對普通話掌握程度較高,但部分詞匯仍有濃重的鄉音色彩。而孩子們對于普通話中的部分表達掌握情況較差,容易出現讀音誤區,造成理解偏差。
從白發老者到垂髫小兒,從集市商戶到田間農人,一份份問卷、一次次對話,清晰勾勒出當地對普通話的多元需求:高齡老人亟需提升應對政務、醫療場景的基礎溝通能力;鄉村青年希望規范發音、提升職業場景中的表達準確性;孩子們則更迫切需要學習標準的普通話,為自身學習與成長打下重要的語言基礎。這些帶著生活溫度的需求,成為實踐團后續精準推普的“導航圖”。
圖為實踐團成員開展實地調研
課堂普及:以AI為橋,潤語于心 實踐團走進盤州市第六小學的課堂,面對“n、l不分”“平翹不辨”等高頻易錯點,依托AI語音糾音系統,實時識別發音偏誤并給出糾正建議。引入AI虛擬數字人“小羽”和“小翼”課堂伴學,提升了課堂的趣味性與參與感。
實踐團立足盤州當地多民族聚居的特點,融入民族語言與普通話的對比學習。漢族、彝族、白族、布依族等族的學生在課堂中積極分享不同的民族文化、服飾特點、節慶活動等,各民族之間文化交流與分享的橋梁正以普通話為基礎初具雛形。
推普的種子,不僅播撒在課堂,更綻放在文藝舞臺。在最后一天的文藝匯演上,孩子們以普通話演繹朗誦節目《讀中國》和紅色情景劇《三個銅元》,不僅演繹出紅軍與六盤水群眾之間深厚的魚水情誼,更激發了同學們對國家文化的認同與自信。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學生課堂互動
文化傳播:數字賦能,講好“貴州故事” 如何讓孩子們“說好普通話”又能“講好家鄉事”?實踐團打造“我來講貴州”系列視頻,用現代科技讓鄉村文化“活”起來、“亮”起來。
不同于傳統實地拍攝,實踐團首次嘗試“綠幕講解+虛擬背景替換”模式,一支支短視頻成為鄉村文化的“云端名片”。實踐團隊成員前往紅二六軍團盤州市會議會址,通過實地學習長征精神與愛國主義精神,為同學們凝練出擲地有聲的講解文字。從盤縣會議會址“九間樓”到妥樂古銀杏村落、彝族火把節、布依族八音合奏……一幕幕“貴州印象”躍然屏幕之上同時,孩子們也在表達自我中接受了紅色精神的洗禮,明確了時代賦予的責任,讓普通話真正成為鄉村孩子們“講故事”的工具,讓語言成為連接鄉土與世界的橋梁。
圖為學生講解演出與全體學生大合照
語言是鄉村振興的基石,也是民族團結的紐帶。此次推普實踐中,實踐團以普通話為橋,既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實實在在的動能——幫助村民打通農產品外銷的“溝通壁壘”,助力“黔貨出山”;讓高齡老人能用普通話更順暢地解決生活需求,讓青少年在普通話學習中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成長成才;讓盤州的非遺技藝與革命精神在規范表達中煥發新活力,更為各民族搭建交流溝通、團結互助的橋梁。當各族人民緊密團結,擁抱發展機遇,凝聚奮進共識,盤州的鄉土間必將生長出產業興旺、文化繁榮、各族攜手的振興圖景,在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的壯闊征程中,書寫屬于這片土地的幸福答卷。
作者:河海大學 王旭吾 劉瓔萱 趙安吉 程昕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