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機扶貧產業發展現狀,探索農機技術在助力農村產業升級、促進農民增收中的實踐路徑,7月24日至7月30日,我校“農機筑夢”扶貧產業調研暑期社會實踐團赴陜西寶雞市千陽縣對當地鄉村振興的相關產業及所取得成果進行調研,積極探索新時代背景下“農機筑夢”的時代鑰匙,引導青年學子在真實的鄉村振興環境中觸摸歷史和時代齒輪,努力在實踐活動中凝聚青年智慧、勇擔時代使命。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農業示范園門口的合照
本次實踐團成員由7名建大學生組成,他們懷揣著助力鄉村振興的熱情,先后走訪了當地多個調研點,深入了解農機在農業生產中的實際應用情況。在田間地頭,隊員們與農戶進行了面對面的深入交流。他們詳細詢問了農戶們農機的使用頻率,了解這些農機在日常農業生產中被使用的頻繁程度;同時,還關注作業效率,探究農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完成的作業量;對于成本投入,隊員們仔細詢問了購置農機、維護保養等方面的費用支出;而實際收益則是他們重點關注的內容,包括使用農機后糧食產量的提升、勞動強度的降低等帶來的綜合效益。在交流過程中,隊員們認真記錄下小型收割機、播種機等設備在丘陵山地等復雜地形中的應用難點。比如,在丘陵地帶,小型收割機的轉彎半徑較大,操作不夠靈活,影響了收割效率;播種機在山地的播種深度難以精準控制,導致種子發芽率不穩定等問題都被一一記錄;在合作社,成員們認真查看了農機具的存放環境,包括是否有專門的倉庫、倉庫的通風防潮條件等,以及農機具的維護狀況,如是否定期進行保養、是否存在故障隱患等。合作社負責人向成員們詳細介紹了“農機共享”模式。該模式通過合作社集中購置農機,農戶按需租賃使用,有效降低了農戶單獨購機的成本,同時也提升了農機資源的利用率。成員們還就農機操作培訓、故障維修等問題與合作社負責人展開深入探討。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農機廠房進行學習
此外,實踐團成員還與當地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座談,了解政府在農機購置補貼、農機技術推廣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與實施成效,收集到涵蓋產業規模、技術需求、政策落實等維度的一手數據。調研過程中,隊員們運用專業知識對當地農機產業發展瓶頸進行初步分析,形成了包含“精準推廣適用于山區的小型農機”“建立區域性農機維修服務中心”等建議的調研筆記。
在對興農機械開展深度調研與學習后,負責人及熱心村民熱情引領實踐團成員奔赴田間地頭,近距離感受農業現代化的蓬勃脈動,沉浸式領略陜西有色千陽產業扶貧項目的豐碩成果。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田間大棚進行參觀
踏入田間,村民伯伯首先帶領大家走進整齊劃一的大棚。棚內,反季蔬果長勢喜人,嫩綠的枝葉間,飽滿的果實垂掛枝頭。村民伯伯詳細講解道,這些反季蔬果能在非傳統種植季節茁壯成長,得益于先進的溫控、灌溉技術以及科學的種植管理模式。通過精準調控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和光照,打破了季節對農作物生長的限制,不僅豐富了市場供應,也為農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實踐團成員們一邊認真聆聽,一邊仔細觀察,不時記錄下關鍵要點,為后續的研究分析積累素材。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光伏發電區域進行參觀
隨后,大家來到一片平整放置著太陽能發電板的區域。在陽光的照耀下,這些藍色的“硅晶戰士”正源源不斷地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村民伯伯介紹,這些電能不僅滿足了當地農業生產和村民生活的部分用電需求,還能并入電網,產生額外的經濟收益。實踐團成員們親身感受到了清潔能源在鄉村的應用與發展,深刻認識到科技賦能對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性。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果蔬智慧培育場地進行參觀學習
最后,村民伯伯帶領大家穿越蜿蜒的溝壑。這里曾經是貧瘠之地,如今卻在農業技術的助力下煥發新生。經過改良土壤、科學種植等措施,溝壑間孕育出了美味的果實。村民伯伯指著掛滿枝頭的果實,滿臉自豪地講述著這片土地的蛻變歷程。實踐團成員們深受觸動,真切體會到了扶貧項目為鄉村帶來的巨大改變。
此次實踐活動不僅讓實踐團成員們將課堂所學與鄉村實際需求相結合,更增強了青年學子服務鄉村振興的責任感。接下來,實踐團成員將對收集的百余條一手數據進行系統梳理,結合專業模型分析當地農機產業的發展潛力與突破方向,計劃形成一份包含具體案例、問題診斷、解決方案的完整調研報告。團隊還將針對調研中發現的"農機操作培訓缺口",聯合學校農業工程學院的師生,籌備編寫通俗易懂的《小型農機實用手冊》,并計劃在開學后通過線上視頻、線下講座等形式,為當地農戶提供針對性指導,真正讓調研成果轉化為服務鄉村振興的實際力量,用青春智慧為農機扶貧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通訊員:曾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