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道步履量,青春有愛行
中國青年網溫州8月16日電(通訊員 胡月)
2025年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青探無礙,道暖同行”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為踐行有愛有情的城市文明與溫度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盲道專項調研,對浙江省溫州市萬達廣場、龍翔路、永寧西路等核心區域進行實地勘察。團隊實踐調研發現當地盲道覆蓋遭遇“暢通難”困境,非機動車占道、井蓋阻斷等問題頻發,高覆蓋率的盲道未能有效轉化為視障人士的“放心路”。
在炎炎夏日里,調研隊員王焌拓手持測距工具,細致地丈量著每一條盲道。測量數據顯示,溫州市在盲道硬件建設如下:龍翔路覆蓋率96.3%,永寧西路94.6%,多條主要道路的覆蓋率均維持在較高水平。這種大規模、高標準的盲道建設,體現了城市對無障礙環境建設的重視,也為視障人士出行提供了基礎保障。然而,當實踐隊員們嘗試蒙上眼睛,親身體驗盲道使用感受時,卻發現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不小差距。
萬達廣場周邊的調研情況尤為典型。這里人流量大,商業活動頻繁,盲道建設標準很高,平均規格達到30cm*30cm。但就在這99.1%的高覆蓋率下,非機動車占道成為最大難題。調研記錄顯示,該區域存在2處侵入和3處超過50%的阻擋情況。更令人深思的是,一處非機動車停車位的設計缺陷:停車區域劃線外凸,導致停放的車輛車身必然侵入緊鄰的盲道,而車輪卻規規矩矩地停在劃線區內。這個看似微小的設計疏漏,卻暴露出城市規劃建設中各部門協同不足的深層次問題。
裂縫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在7月28日至30日的調研中,一段920米長的盲道上集中發現了8處裂縫,雖然單處裂縫的緊急程度不高,但如此密集的裂縫就像給盲道貼上了多條布條,嚴重影響了行走的平整度和導向功能的精確性。這些裂縫大多是由于日常維護不及時,小問題逐漸積累而成,反映出精細化管理的缺失。
井蓋侵入是另一個突出問題。在多處路段,市政井蓋直接壓在盲道之上,迫使盲道被迫繞行或中斷。這種基礎設施之間的“打架“現象,揭示了不同市政部門間缺乏有效協調的現狀。盲道往往是在道路建成后鋪設,而井蓋等設施則屬于不同的管理系統,這種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無形中為盲道的連續性設置了障礙。
然而,實踐勘察中也發現了令人振奮的正面范例。在龍翔路和永寧西路,調研報告顯示占道情況:無、破損率0.2%,維護響應時間也縮短至10小時,指標顯示“達標”。這些路段的成功經驗表明,只要管理到位、責任到人,維持盲道的通暢和完好是完全可行的。特別是永寧西路,不僅實現了各項指標的全面達標,盲道設置也更趨合理,避免了與其他基礎設施的沖突。
“青探無礙,道暖同行”團隊指出,溫州盲道問題的核心在于從“有”到“有用”的轉化梗阻。首先要在規劃源頭上做到“無障融合”,在設計停車位、設置市政井蓋時提前為盲道讓路,避免后期改造的困難;其次是強化精細化的日常巡查與維護機制,對裂縫等小毛病做到及時修復,防止問題擴大化;最后是加強公眾宣傳教育,提升社會成員自覺維護無障礙設施的意識,特別是規范非機動車停放行為。實踐團隊建議,溫州市可以借鑒其他城市的成功經驗,建立“無障礙設施智慧管理平臺”,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對盲道等設施的實時監控和維護。同時,可以引入“無障礙設計專項審查“機制,在項目規劃階段就由無障礙專家參與評審,從源頭上避免設計缺陷。此外,還可以建立志愿者巡查隊伍,配合專業部門做好日常監督和維護。
值得一提的是,團隊在調研過程中不僅關注硬件設施,還特別注重體驗式調研。隊員們嘗試蒙上眼睛,使用盲杖實地體驗盲道通行感受。這種換位思考的方式,讓他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那些看似微小的障礙對視障人士帶來的巨大困擾。一個只有幾厘米高的坎,一段只有幾米長的中斷,都可能是無法逾越的鴻溝。
此次實踐不僅是對溫州盲道現狀的一次調研,更是對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理念的一次深入思考。實踐成員們表示,一座真正溫暖包容的無障礙城市,不僅需要鋪設盲道的硬投入,更需要貫穿于規劃、建設、管理全流程的軟智慧與暖心意,讓盲道真正地讓視障人士安心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