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道覆蓋率超九成使用率近零 峨眉山主干道無障礙設施陷沉睡困局
中國青年網樂山8月18日電(通訊員 連馨)
2025年7月15日至8月10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青探無礙,道暖同行”社會實踐團隊在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開展盲道專項調研。該團隊選取名山中路、濱河路二段等7條城市主干道,采用厘米級激光測繪與72小時連續觀測法,累計測量盲道17.8公里(占全市盲道總量23%),完整覆蓋學校、醫院、商圈三類重點區域。調研數據顯示:盲道物理覆蓋率高達97.1%,但37處破損點中13處屬高危級(緊急程度5級),29起占道現象涉及機動車、市政設施等六類主體。
在濱河路二段,編號001-05的盲道出現1.3平方米觸感條脫落。水泥基座上殘留的粘合劑形成鋸齒狀凸起,最大落差達3厘米。“這種破損對盲杖使用者最危險。”團隊成員手持激光測距儀記錄數據時解釋,盲杖尖端易卡入縫隙導致使用者失衡。該路段6處破損中,5處為觸感條脫落,占破損總面積91%。
距此3公里外的佛光醫院門前,一輛白色SUV右側車輪壓占盲道轉彎處(編號002-01)。占道長度1.8米的路段正對醫院無障礙通道入口。“車輛占道迫使視障群體繞行機動車道。”隊員在實測筆記中標注。此類機動車占道在7個路段出現率達100%,平均占道時長超6小時。
名山中路盲道物理指標表現最佳:覆蓋率100%、零破損、零占道。但非機動車停放區白色標線與盲道黃色地磚緊密相鄰,最小間距僅8厘米。“停車越線就會形成阻斷。”團隊負責人展示測量照片。該路段日均非機動車流量超200輛,盲道實際可用寬度不足標準值的三分之一。
此類系統性矛盾在實驗幼兒園東新分園前演變為直接沖突。編號002-03的電力設備箱矗立于盲道中央,金屬箱體距地面1.1米處有尖銳棱角。“這正好是盲杖揮舞高度。”隊員拍攝時記錄。市政設施占道在該區域長達42米盲道中出現3處,最小繞行距離達2.3米。
大佛北路盲道破損率3.81%創調研路段新高。編號001-04的凹陷點積滿雨水,測量顯示凹陷深度5.2厘米。“暴雨后這類破損風險指數飆升。”地質專業隊員分析道。該路段13處破損中,12處位于人行道坡度轉換區,恰是視障人士依賴觸感導航的關鍵節點。
萬福西路則暴露出管理缺位。編號002-01的非機動車占道長達6米,24輛共享單車完全覆蓋盲道。“占道持續48小時以上。”對照連續三日拍攝記錄,團隊發現該點位始終未被清理。而政府投訴平臺數據顯示,近半年當地未收到盲道相關投訴。
26天調研中,團隊僅在峨眉一小附近觀測到1名視障人士使用盲道。該人士在距校門150米處因機動車占道(編號002-01)轉向非機動車道,繞行距離83米。“完善物理指標只是第一步。”指導教師在調研報告中指出,團隊開發的盲道風險地圖已標注13處緊急程度5級的高危點,將提交市政部門參考。
二十余日行走峨眉山街頭,測量儀記錄的17.8公里盲道構成一組冰冷對比:97.1%的覆蓋率與趨近于零的使用率。當濱河路觸感條脫落的凹槽卡住盲杖,當佛光醫院前的車輪碾過轉彎導引磚,所謂“無障礙”在現實面前顯露出割裂的真相。
數據最具說服力。13處高危破損點中,76.9%源于觸感條粘合劑老化——這種每平方米造價僅300元的細節,卻成為阻斷視障群體出行的致命傷。更值得深思的是名山中路的“完美數據”:零占道背后,非機動車位與盲道8厘米的死亡間距,暴露了系統設計中“物理達標即任務完成”的惰性邏輯。
這份沉默的97.1%恰似一面鏡子。它映照出市政工程中“重建設輕維護”的積弊,折射出公眾對無障礙設施認知的缺失(半年零投訴),更質問著我們衡量城市文明的標尺——當百米盲道有效通行區間僅剩1.6米,那些黃色地磚終究只是城市肌體上的一道裝飾線。讓盲道真正成為“導航線”,或許始于下一次測繪時,對0.1厘米落差的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