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閭刺繡,作為中國的傳統技藝,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因其產地曾是屈原任三閭大夫時的管轄區域而得名。這一技藝興起于漢代,歷經兩千多年的傳承,承載著濃厚的楚文化與屈原文化印記。三閭刺繡作品線條繁復、紋飾對稱,題材多圍繞當地民俗、屈原故事、自然風物等,講究“脫形寫神”,用針線勾勒出獨特的地域風情。
7月8日上午,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非遺調研團隊前往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屈原祠羋繡館,與三閭刺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成為老師的徒弟——喬貴榮老師進行了深入交流。團隊成員向喬老師學習了基礎的針法,了解到其獨特技藝,調研了荊楚文化與三閭刺繡的緊密聯系,深刻感受到刺繡技藝的獨特魅力及其在當代傳承中的艱辛。
團隊初抵羋繡館,便被這間隱匿于山林中的刺繡作坊所吸引。房子周圍樹林環繞,羋繡館坐落其中,宛如文人雅士隱居的住所。團隊成員抵達時,喬貴榮老師正在制作三閭刺繡。喬老師捏針懸停,凝神定線后,手腕輕旋刺入緞面,挑線時弧度勻凈。遇細節處放緩起落,指尖輕按緞面校準針腳,動作穩細如織。
在采訪過程中,喬貴榮老師介紹了三閭刺繡的主要手法,包括挑花、課花、斗花、掇花、平繡五種。歷史上針法曾達百余種,如今仍有十余種被傳承使用。曾經的豐富針法,如今傳下來的卻屈指可數,保護三閭刺繡這項非遺文化迫在眉睫。
三閭刺繡與屈原文化密切相關。喬貴榮老師向我們展示了一些代表性作品。繡娘多以屈原文化為靈感來源進行創作,將《離騷》《九歌》中提到的秋蘭等元素設計成圖案,還有包含屈原故里、中國夢等元素的圖案以及秭歸IP形象等,融入屈原故里的山水、風物、民俗、神話等,展現對屈原的敬仰和緬懷。喬老師重點講述的一幅作品中繡有“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通過對橘樹扎根南方、堅貞不移等特性的贊美,托物言志,展現出詩人屈原對故土的眷戀和高尚的品格追求。繡娘的一針一線將屈原的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讓隊員們仿佛看到了年輕滿懷熱情的屈原。

如今,三閭刺繡在創新發展中煥發出新活力。與現代設計理念結合,開發出了一系列時尚的文創產品,如刺繡書簽、手機殼、絲巾等,既保留了傳統韻味,又符合當代審美。在電商平臺的助力下,這些產品遠銷國內外,讓更多人領略到三閭刺繡之美。
三閭刺繡的發展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為周圍沒有工作的婦女提供了就業崗位,將指尖技藝轉變為指尖經濟,促進了當地女性的經濟收益。不僅如此,之前不少女性因局限于家庭瑣事,自身價值難以得到認可。而投身刺繡行業后,她們憑借精湛技藝收獲尊重與肯定,無疑是對她們心靈的鼓舞。此外,三閭刺繡還增強了女性的社交與歸屬感。繡娘們通過參加刺繡培訓、比賽和交流活動,結識志同道合的伙伴,拓展社交圈子。大家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形成了溫暖的社群。在這個群體中,女性們彼此支持,共同為傳承和發展三閭刺繡努力,增強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那些指尖翻飛的繡娘,接過的不僅是祖輩的針腳,更是一份文化自覺。她們讓古老針法與現代審美相遇,讓荷包、屏風不再只是物件,而成為可觸摸的歷史、可傳播的鄉愁。這種傳承,從不是對過去的復刻,而是在堅守中創新,讓傳統技藝在當代生活里找到新的坐標——它既是繡娘們安身立命的手藝,也是一個地域文化身份的鮮活注腳。
團隊成員堅信,三閭刺繡的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對楚地文化根脈的守護。三閭刺繡的傳承與創新,能讓千年技藝在當代煥發持久生命力,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三閭刺繡的技藝之美、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