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為了深刻把握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優勢和有利條件,河南科技大學車輛與交通工程學院于2025年7月4日組織“丘陵糧安,農機智行”調研團赴河南省洛陽市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重工”)及焦裕祿紀念館開展社會實踐。調研圍繞“大國重器自主創新歷程”“焦裕祿精神時代價值”兩條主線展開,旨在引導青年學生在生產一線感悟工業強國脈搏,在精神高地汲取奮進力量。
圖1調研團隊在中信重工公司前合照馮江怡供圖
青春之我,鑄強國之器
7月4日上午9點,團隊抵達洛陽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開啟調研實踐。在農業裝備事業部車間,企業工作人員熱情相迎,圍繞丘陵地形適用農機,詳細介紹輕量化智能農機、自動駕駛收獲平臺的研發進展,以及關鍵核心零部件的技術突破。這些講解,為調研團后續入村測試、優化農機裝備,提供了清晰的技術指引,讓成員們對丘陵農機“智造”有了初步認知。當日10時,調研團踏入中信重工重型裝備智能生產車間。六臺橙色焊接機器人在藍色防護玻璃后有序運行,火花持續濺射。一名成員貼近觀察窗,用平板電腦精準記錄機械臂運動角度;另外兩名成員分工協作,在工位上用卷尺測量軸承座孔距,同步在智能屏抄錄扭矩、轉速及溫升數據。這些采集到的參數,將用于丘陵收獲機底盤焊接路徑優化、軸承底座模型校正,為農機故障預測提供數據支撐,助力糧食加工裝備更智能、更可靠。
在大型磨機裝配區,調研團成員聚焦智能監控系統調試。分組協作安裝振動傳感器時,面對刁鉆螺栓位置,一名成員側身緊貼磨機外殼,全力伸展手臂,握著扳手緩慢調整角度,額頭汗珠滑落,在深色工裝褲上暈開濕痕。待監控屏彈出穩定振動波形,成員抹汗后繼續鋪設傳輸線。這套智能監控系統,是糧食倉儲、加工設備可靠運行的關鍵,直接關乎糧食儲存安全與加工環節連續穩定,成員們以細致操作,為“糧倉”守護筑牢科技防線。

圖2調研團走訪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王同壯供圖
在精神高地砥礪初心
下午14時,調研團走進焦裕祿事跡展覽館。紀念館坐落于廠區東南隅,1965年建成,2023年完成數字化改造展陳面積1200m²,館藏實物史料327件,國家一級文物3件。在展館內,成員們莊重瞻仰焦裕祿塑像,認真聆聽他帶領蘭考人民戰風沙、治鹽堿、除內澇的事跡。面對“焦桐”鐵鍬、寫滿民生的工作日記,大家久久駐足。“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在參觀中浸潤隊員內心,為后續投身糧食安全實踐,注入精神動力,激勵大家以更堅定的信念,為守護糧安、服務鄉村振興拼搏。
圖3焦裕祿先生人像馮江怡供圖
圖4調研團在焦裕祿展館前的合照王同壯供圖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從18500噸油壓機的轟鳴到焦桐樹的低語,歷史與現實在洛陽這座老工業基地交匯。大國重器因自主創新而挺拔,焦裕祿精神因代代傳承而常青。青年學生在鋼花飛濺中淬火成鋼,在紅色基因中汲取信仰力量,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通過此次深入中信重工的調研實踐,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高端農機裝備作為丘陵山區糧食生產的關鍵支撐,其智能化、輕量化、精準化研發制造,對破解“無機可用”“有機難用”困境、保障糧食穩產增產意義重大。特別是在丘陵地塊作業適配、核心零部件技術突破等方面,先進農機裝備展現出獨特價值。他們將帶著調研所得,聚焦重型裝備與糧食安全的實際關聯持續深耕,把實踐收獲轉化為助力糧安的青春動能,為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農機研發應用創新之路上書寫擔當。
河南科技大學車輛與交通工程學院將以此次實踐為契機,通過搭建產學研協同平臺、組織技術攻堅研討等方式,推動丘陵適用農機裝備的研發優化,培養兼具工程實踐與糧安擔當的工科人才,為破解丘陵糧安難題、守護國家糧食安全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