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趙丕雋、邊兆涵、艾玲)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以農文旅融合賦能鄉村全面振興”,在《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的指引下,如何發揮農文旅融合發展優勢,以新質生產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實現農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目標至關重要。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學院/社會學院/會計學院“農旅融合,文化鑄魂”鄉村振興科技服務團深入鄉村一線,聚焦“農文旅融合”核心主題,通過實地調研、深入訪談和志愿服務,探索以文化引領鄉村發展,以科技驅動產業振興的三產聯動新路徑,用青春智慧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深耕鄉土:浦口探農旅,科技賦能產業融合
為深入探索依托農業根基、滋養鄉村文化并驅動旅游業態發展的路徑,團隊成員深入南京市浦口區星甸街道萬成生態園,開展實地調研并實施系列助農志愿服務,以專業知識與數字技術深度參與現代農業實踐,助力文旅沃土培育。
在萬成生態園的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團隊聚焦鄉土文化在現代農業中的傳承與創新開展調研。基地負責人系統介紹了環境友好的特色種植理念,并引導團隊實地考察了絲瓜、小番茄、桃子及頗具特色的“太空蔬菜”等作物的智能化生產流程。團隊成員重點了解了智能灌溉系統的運作原理與實際節水增產效能,深刻感受科技對傳統農耕的革新。為親身體驗現代農業管理的精細化要求,成員們躬身田間,協助當地農戶完成作物周邊的雜草清理工作,在勞動實踐中深化對鄉土智慧與現代技術融合的理解。
實踐過程中,團隊將視野延伸至萬成產業園內推動三產融合的關鍵配套項目,系統調研了生態園內的生態動物園、特色民宿、產學研基地與農家樂等設施。通過了解整體規劃與多元運營模式,團隊直觀認識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在延伸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活化鄉土文化資源方面的核心作用。與園區負責人的深入交流,精準識別了將鄉土文化轉化為文旅吸引力的需求點與發展潛力。
此次萬成生態園之行,不僅是一次志愿服務的躬身實踐,也是一次扎扎實實的鄉土文化調查。團隊成員將看到的技術、了解到的項目運營情況,以及發現的發展難題,整理歸納寫入了團隊調研報告與優秀案例集錦,能夠幫助更多的村民利用鄉土文化改進鄉村旅游項目,解決產業融合中的問題,實實在在地為鄉村文旅發展貢獻力量。
問道他山:黔行學真經,解碼特色融合密碼
帶著對農文旅融合模式的思考,團隊成員奔赴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沙溪鄉大寨村,以學習交流為目的,參加了第五屆“鄉村文化旅游節”。團隊旨在借鑒優秀經驗,解碼“文化鑄魂”賦能鄉村振興的特色路徑。活動現場,當地干群推動發展的決心與村民游客的熱情,讓成員們深刻感受到鄉土文化激活帶來的蓬勃活力。
開幕式后,團隊積極與當地村民、歌舞表演者互動交流,并特別與沙溪鄉組織委員進行了深度訪談。訪談中,成員們深入了解了沙溪鄉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核心思路:打造獨具“沙溪味”的文化旅游節。這關鍵在于深挖本土特色——依托土家族少數民族文化底蘊,發揮良好生態地理優勢,并著力講好代表沙溪的“三千文化”故事。團隊緊緊圍繞“生態立鄉、產業富鄉、旅游活鄉”三大目標,為當地提出“文化+數智”雙輪驅動實踐方案,通過具體案例展現了如何深挖文化內涵、打造特色品牌、優化產業融合、創新產品形式,助力沙溪鄉鞏固脫貧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此次沙溪之行,通過與基層干部群眾面對面交流,特別是聆聽組織委員的詳細介紹,團隊成員對沙溪鄉如何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堅定走特色農文旅融合振興之路,有了更直觀深刻的認識。這些來自鄉村振興一線的寶貴經驗和清晰思路,為團隊未來思考與實踐提供了重要啟發,激勵我們為服務鄉村貢獻青春力量。
數智筑基:服務進社區,筑牢融合安全防線
農文旅融合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安全穩定的鄉村環境。隨著鄉村電商的快速發展,針對農村的詐騙手段也花樣翻新。團隊成員深入分析農村高發電信詐騙類型和易受害人群特征,緊密結合石窯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精心策劃了一場實用、易懂的反詐知識講座,并制作了配套宣教材料。
講座中團隊成員用身邊真實發生的案例,拆穿騙子常用的話術和套路,并重點向村民傳授了簡單易記的“防騙三不”口訣:不輕信陌生來電、不透露個人信息、不向陌生賬戶轉賬。成員也手把手地詳細演示了國家反詐中心APP安裝、注冊和使用的全流程,清晰講解了96110預警勸阻電話的重要性,以及遇到詐騙時如何快速進行緊急止付等關鍵操作,讓數字技術真正成為村民的“防騙盾牌”。
講座結束后,團隊現場發放了自編的《農村反電詐實用手冊》及宣傳單頁共300余份。手冊圖文并茂,清晰列出了常見騙術的識別要點和被騙后的緊急處理步驟,方便村民隨時翻看。同時,在社區書房設立了專門的反詐咨詢點,耐心解答村民疑問,并現場幫助多位中老年人成功下載、注冊了反詐APP,確保防騙知識能真正用起來。這些舉措旨在提升村民數字安全意識與技能,為當地農文旅融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營造更安全的數字環境,為石窯社區織密了一張看得見、學得會、用得上的反詐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