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師大科文學子用青春書寫綠樹青山答卷
來源:顧容/筑夢鄉村綠動未來/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
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筑夢鄉村,綠動未來
2025年7月,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碧野薪火”實踐團隊一行8人前往江蘇省鹽城市開展為期7天的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以“筑夢鄉村,綠動未來”為主題,前往得珍家庭農場和濕地公園,通過實地調研、采訪交流、環保實踐等方式,探索鄉村振興的多元路徑,用腳步丈量鄉村土地,用行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沃土育新苗,產業振興展活力
清晨,實踐團踏入得珍家庭農場,沉浸式解鎖蔬菜園生產模式與田間管理奧秘。在得珍家庭農場經理王徳清帶領下,成員們穿梭于菜畦間,觀察智能灌溉系統精準補水,了解科學種植分區規劃。從育苗時把控溫度濕度,到采收期依據成熟度精細采摘,一套標準化流程,讓大家觸摸到現代農業的智慧脈搏,讀懂 “科技賦能田園” 的生動實踐。
成員們走進蔬菜大棚,沉浸式參與農事勞作,在實踐中感悟農耕智慧。在陽光玫瑰種植大棚內,成員們圍在農戶身旁,認真學習果實套袋技巧——既要挑選大小合適的果袋,確保能完整包裹住葡萄串,又要小心翼翼地將袋口收緊扎牢,避免蟲鳥侵入和雨水滲入,同時還得注意不碰傷嬌嫩的果實。大家一手托著沉甸甸的葡萄串,一手撐開果袋輕輕套上,手指在袋口熟練地打結固定。反復操作下,指尖被果袋邊緣磨得有些發紅,額頭上的汗珠順著臉頰滑落,滴在沾滿泥土的手套上,衣衫早已被大棚內的濕熱空氣浸透,卻始終專注于手中的活兒,生怕因套袋不規范影響葡萄品相和品質。
勞作結束后,大家圍坐在合作社的農戶 “土專家” 身邊,聽他們講述自己的創業故事。這位“土專家”扎根鄉土,守著土地,一心闖出致富路。他從最初獨自摸索種菜,面對種子的選擇、播種的時機、灌溉的頻率,都要自己一點點嘗試,無數次在田間地頭觀察作物生長,熬過市場價格波動的艱難,滿心焦慮卻從未放棄。他還把自己多年積累的“土經驗”升級成“新技法”,像是根據不同土壤條件調整施肥配方,利用天然驅蟲法減少病蟲害。他毫無保留地帶著大伙一起學、一起干,手把手教村民新的種植方法,一起討論遇到的問題。他扎根鄉土、敢闖敢拼的勁兒,讓青春力量真切感受到鄉村創業的溫度,也明白了“農戶齊心,黃土成金”的實干真理 。
碧水映初心,生態保護筑屏障
為更深入的感悟生態建設成就,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隨后,實踐團成員來到了條子泥濕地。條子泥濕地,這片位于黃海之濱的神奇土地,蘊含著無數令人驚嘆的生態奧秘。實踐團成員踏入濕地,便被眼前廣袤無垠的灘涂和獨特的生態景觀所震撼。在濕地負責人的引領下,成員們前往方糖河口,了解互花米草的專項治理行動,深認識鹽堿地改造的“先鋒植物”堿蓬,深入學習濕地生態知識,開啟了一段探索生態奇跡的旅程。
條子泥濕地的觀景平臺上,實踐團成員們手持望遠鏡,專注望向遠方。藍天為幕,濕地作景,他們在這片候鳥天堂里,探尋飛羽精靈的蹤跡。每一次目鏡后的凝視,都是與自然的對話,在候鳥的振翅與棲息間,體悟生態之美,用行動記錄濕地生機,讓守護自然的初心,隨望遠鏡的視野,向更遼闊的天地延伸 。
條子泥濕地的堿蓬草作為生態修復“先鋒植物”,引發實踐團關注。這種植物在穩固土壤、凈化水質上作用關鍵,成片生長為底棲生物提供棲息覓食場所,也為候鳥遷徙搭建重要中轉站。互花米草治理是濕地保護的重要工作。近年來,東臺沿海實施海岸線生態修復27.6公里,退漁還濕1.7萬畝,累計修復濕地超6萬畝,尤其徹底除治近7萬畝互花米草,有效恢復了灘涂本土生物群落。“作為我國首個海岸帶自然遺產地生態保護修復項目,1.9萬畝的東臺川水灣區域成了黑嘴鷗等鳥類的’新家園’”。工作人員介紹,”清除互花米草后進行水系改造和鹽蒿播種,一年半來試驗區鹽蒿長勢好,吸引不少黑嘴鷗筑巢,未來計劃將這里打造成黑嘴鷗第二繁殖地”。實踐團成員們認真記錄,深刻感悟著堿蓬草在生態修復進程中的獨特貢獻,思索著如何為濕地的 “綠化” 事業續寫新的篇章。
青春匯智行,美麗鄉村共行動
實踐團成員將科技知識與環保理念帶到鄉村,為鄉村發展注入青春活力。實踐團成員走進社區,為社區的孩子們帶來別開生面的一堂課。
在科技普及環節,實踐團成員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少年正專注地看著智能設備 ,這是實踐團成員帶來的人工智能科普展示。成員們通過互動體驗,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科技魅力:指尖劃過屏幕,程序實時反應;說出指令,虛擬形象應聲而動。這些瞬間點亮了孩子們的眼睛,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與探索欲。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科技魅力,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與探索欲。實踐團成員表示,希望用科技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種下夢想,未來為鄉村建設貢獻科技力量。
實踐團成員投身鄉村環境美化行動,與村里的孩子們一起,彎腰清理道路旁的垃圾。陽光灑在他們身上,成員們徒手撿起散落的塑料袋、廢紙屑,連草叢里藏著的煙頭等細小垃圾也不放過。孩子們跟著大人的樣子,踮腳夠著樹枝上掛著的廢塑料瓶,指尖沾著泥土與污漬,卻沒人喊累。大家一邊清掃,一邊給孩子們講垃圾分類的知識。這份不怕臟累的堅持,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環保理念,也悄悄影響著村民,共同為營造整潔美麗的鄉村風貌添力。
在濕地保護與垃圾分類的認知深化過程中,實踐團的每一位成員都深刻感受到:環境保護從來不是孤立的命題,濕地的生態平衡與城市的垃圾治理看似分屬不同領域,實則緊密相連 —— 健康的濕地能凈化水源、調節氣候,為地球提供 “天然腎” 功能,而科學的垃圾分類則能減少污染物進入濕地生態系統,從源頭遏制人為破壞。這種認知的共鳴,讓團隊成員愈發堅定了一個信念:當代青年不能只做環保的旁觀者,更要成為推動理念傳播與實踐落地的先鋒力量。
實踐團成員深知,一個網頁的力量或許有限,但它承載的是一種理念的革新 —— 環保不是遙不可及的宏大敘事,而是融入日常的具體行動;青年的責任,不僅在于掌握專業知識,更在于用創新的方式讓知識 “落地生根”。通過這個網頁,團隊希望讓更多人明白:當我們正確分類每一件垃圾,就是在為濕地減少一份污染;當我們主動了解濕地的生態價值,也會更深刻地理解垃圾分類的長遠意義。
未來,實踐團還計劃將網頁與線下活動結合,組織 “濕地探訪 + 垃圾分類進社區” 的聯動行動,讓線上的知識轉化為線下的實踐。正如團隊在網頁的開篇語中所寫:“環保的畫卷,需要每一個人的筆觸。我們期待,這個小小的網頁能成為一把鑰匙,打開更多人參與環保的大門,讓青年的力量匯入守護地球的洪流,讓濕地的漣漪與分類的行動,共同奏響可持續發展的和弦。”
三下鄉推薦
- 盧溝曉月照烽煙,山河血淚憶當年
- 八十八載光陰流轉,永定河畔的槍聲猶在歷史深處回響。1937年7月7日,日軍炮火撕裂了宛平城的寧靜,盧溝橋的石獅默對破碎山河,"七七事
- 08-24
- 丘陵糧安,農機智行
2025年7月5日,河南科技大學車輛與交通工程學院“丘陵糧安,農機智行”項目調研團隊赴洛陽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進行項目調研。本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