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賦能鄉村振興紀實—讓普通話成為田間地頭的 “致富音”
近日,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秀”志愿服務支隊—“魯利童辛”、“青衿薪傳”、“語路同行”奔赴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開展 “推普助力鄉村振興” 專項實踐活動。團隊成員深入井岡山茨坪鎮、茅坪鎮等鄉村地區,通過語言培訓、文化支教等多種形式,將普通話推廣與當地產業發展、文化傳承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在紅色沃土井岡山,革命精神代代相傳,然而部分地處深山的偏遠鄉村,卻仍受困于語言溝通的“無形屏障”。這里的村民日常交流以方言為主,普通話普及率低、交流能力弱的問題,正成為制約鄉村發展的關鍵瓶頸。特色農產品因“說不清、講不透”,難以對接廣闊的外部市場;鄉村旅游雖依托獨特的紅色資源與自然風光吸引游客,卻因村民無法用普通話順暢提供講解、服務,導致游客體驗大打折扣;甚至在村民參與外部培訓、對接政策資源時,語言障礙也錯失不少發展機遇。
為此,團隊成員走遍多個村落,與村干部座談、和村民面對面交流,詳細掌握當地語言使用現狀—老年群體方言依賴度高、青壯年普通話基礎薄弱、兒童缺乏規范語言環境,同時梳理村民在農產品外銷、旅游服務、政策理解等場景下的核心語言需求。團隊成員們在村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推普小課堂”。這里不僅是教學場所,更成為村民學習交流的“新陣地”。課堂采用“普通話基礎語音 + 實用場景對話”的雙軌教學模式,既夯實語言基礎,又聚焦實際應用。針對老年村民,教學內容緊扣他們的生活與生產需求,重點教授農產品售賣時的溝通話術,如“這是我們自家種的高山茶葉,沒有農藥,口感清甜”,以及游客接待中的常用表達,像“您這邊請,前面就是咱們村的紅色遺址,我給您簡單介紹一下”,讓老年村民能快速掌握實用技能,自信與外界溝通;面對鄉村兒童,團隊成員則打破傳統教學模式,采用兒歌、故事、情景劇等充滿趣味性的形式,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成員們帶領孩子們學唱普通話兒歌,在歡快的旋律中熟悉語音語調;通過講述紅色故事,既傳遞革命精神,又提升孩子們的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組織孩子們編排情景劇,模擬購物、問路等日常場景,讓他們在沉浸式體驗中鍛煉普通話交流能力。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不僅讓孩子們愛上普通話,更幫助他們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為未來的學習與發展鋪路。
團隊負責人譚名惠表示:“語言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橋梁,我們將持續關注井岡山鄉村的語言需求,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讓普通話成為助力老區發展的‘金鑰匙’。”此次推普行動不僅提升了當地村民的語言應用能力,更搭建起鄉村與外界溝通的文化橋梁,為井岡山鄉村振興注入了鮮活的青春力量。
三下鄉推薦
- 淮畔拾遺續匠韻,童窗護苗傳星火
- 淮北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淮師情·非遺行·童心筑夢”社會實踐隊自2025年7月3日起正式啟動了為期3天的“三下鄉”活動。社會實踐隊
- 08-27
- 淮師學子赴巢州探文化遺跡傳紅色精神
- 為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價值,傳承紅色基因,助力鄉村振興,淮北師范大學"巢州溯光實踐隊"于2025年7月4日赴巢湖流域開展"探訪文化遺跡·傳
- 08-27
- 青衿踏烽煙,紅色星火淬煉信仰新章
- 南昌八月,熱浪蒸騰著歷史的回響。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推進紅色基因傳承”的重要指示,深刻感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偉力,8月15
-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