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至7月31日,淮北師范大學學生吳雅婷深入安徽省南陵縣,開展為期28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聚焦當地菜鳥驛站運營狀況,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和實地觀察等方式,系統剖析縣域快遞末端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與瓶頸,以專業視角為其發展建言獻策。
在南陵縣主城區祥生金麟府小區旁的菜鳥驛站,吳雅婷開啟了調研首站。清晨六點半,驛站門前已堆滿等待入庫的快遞包裹,工作人員在悶熱的環境中熟練地分揀包裹。該驛站憑借緊鄰居民樓的地理位置優勢,快遞業務繁忙。驛站負責人向其介紹:“我們這兒日均派件量穩定在800件左右,寄件量大概15件,遇到電商促銷活動,派件量還能再增長三成。趕上‘618’‘雙11’,倉庫里包裹堆得像小山,我們全員從早忙到晚,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

為深度了解運營細節,吳雅婷主動協助工作人員進行包裹分揀、信息錄入等工作。在實際操作中她發現,包裹入庫掃描環節容不得半點馬虎,一旦條形碼識別錯誤或信息登記偏差,就極易造成包裹錯投、漏投,而這樣的操作每天需重復數百次。在高峰時段,由于包裹數量過多,工作人員常常需要加班加點,有時甚至忙到晚上十點才能結束一天的工作。長時間的高強度工作,讓不少員工感到身心疲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服務質量。
為全面掌握南陵縣菜鳥驛站運營全貌,吳雅婷精心設計調研問卷,內容涵蓋運營成本、收入構成、發展難題等關鍵方面,面向城區及周邊鄉鎮的菜鳥驛站發放。在走訪過程中,她遭遇了不少困難。部分驛站負責人因工作繁忙,起初不愿配合調研,吳雅婷多次上門溝通,耐心說明調研目的和意義,最終獲得對方的理解與支持。經過不懈努力,最終回收有效問卷30份。統計數據顯示,當地菜鳥驛站平均面積約80平方米,多數配備4名工作人員,每月租金普遍在1500元左右,人力成本約3000元,二者合計占運營總成本超60%。
“快遞業務量年年漲,但利潤卻沒跟著漲。”在與一位經營菜鳥驛站長達五年的負責人訪談時,對方道出經營困境。該負責人展示了賬本,上面詳細記錄著各項收支:“你看,以前派費每件0.6元,一個月下來派件收入還比較可觀。現在降到0.4元,再加上房租從最初的1200元漲到1500元,水電費也在增加,除去各項開支,凈利潤所剩無幾。”另一位位于三里鎮的驛站經營者則提及寄件業務的激烈競爭:“周邊快遞代收點、快遞柜越來越多,大家為了攬客,不斷壓低寄件價格。有的代收點甚至推出‘首重5元’的低價,我們根本沒法比,客戶都被搶走了一大半。”
調研發現,南陵縣菜鳥驛站面臨諸多發展挑戰。除成本攀升、利潤微薄外,市場競爭白熱化導致客戶大量分流,部分小區周邊百米范圍內就存在兩三家不同品牌的快遞代收點。在籍山鎮的一個社區,短短一條街道上,就有菜鳥驛站、媽媽驛站和近鄰寶快遞柜三家代收點。為吸引客戶,各代收點紛紛推出優惠活動,如免費提供塑料袋、贈送小禮品等,但這也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服務質量問題也逐漸凸顯,15%的受訪消費者反映曾遭遇包裹丟失、損壞或派送延誤等情況。在許鎮的一家驛站,曾因包裹保管不當,導致價值數千元的電子產品損壞,引發客戶投訴,驛站不僅需要賠償損失,還嚴重影響了聲譽。
針對上述問題,吳雅婷結合專業知識與調研成果,提出一系列可行性建議:在成本管控與業務拓展方面,建議驛站優化人員配置、合理安排工作時間以提升效率,同時探索“驛站+社區團購”“驛站+便民服務”等多元經營模式,拓寬收入渠道。例如,可以與當地的農產品合作社合作,開展生鮮團購業務,利用驛站的場地和客戶資源,實現互利共贏;在服務質量提升上,建議建立標準化培訓體系,引入智能分揀、自助取件等設備減少人工失誤,并完善客戶投訴快速響應機制。可以定期組織工作人員參加服務禮儀和業務技能培訓,提高服務意識和操作水平;在增強競爭力方面,建議驛站推出上門取件、精準配送等差異化服務,積極與社區合作開展公益活動,提升品牌美譽度與客戶黏性。如聯合社區開展“愛心捐贈”活動,將客戶閑置物品收集后捐贈給貧困地區,既能提升品牌形象,又能增強客戶認同感。
此次“三下鄉”調研,吳雅婷以扎實的實踐行動深入基層,為南陵縣菜鳥驛站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后續,她計劃將調研成果形成詳細報告,提交給當地郵政管理部門與驛站運營方,并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與各驛站負責人保持密切溝通,持續跟蹤建議落實情況,用實際行動助力基層中小企業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