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三下鄉”實踐隊,帶著對鄉村振興的思考與熱忱,奔赴西安市鄠邑區草堂營村,開啟了一場社會實踐之旅。此次活動以“扎根鄉土、賦能振興”為主題,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志愿服務等多元形式,深入觸摸鄉村發展的脈搏,探尋校地協同助力振興的有效路徑,讓專業知識在基層土壤中落地生根。
草堂營村坐落于秦嶺北麓,毗鄰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草堂校區的地理優勢,為其發展注入了獨特的“高;”。近年來,村莊以“黨建引領、校村聯動、產業興村”為抓手,在鄉村治理、產業發展、文化建設等領域寫下了亮眼答卷。座談會上,村黨支部書記,向實踐隊詳細介紹了村莊的蛻變歷程:“過去村里道路泥濘、產業單一,是‘校村合作’讓我們變了樣——建大的師生幫我們設計了村口的文化廣場,規劃了特色種植園區,還培訓了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村民。”他特意提到,依托高校資源打造的“農耕文化體驗園”,既保留了關中民居的老手藝,又融入了現代設計理念,如今已成為周邊市民周末休閑的“網紅打卡地”,每年能為村集體增收十余萬元。
實踐隊迅速分為三個小組,帶著專業工具和調研問卷展開行動。建筑規劃組的同學頂著烈日穿梭在村莊街巷,對20余處傳統民居進行細致勘察。社會服務組則走進村民家中,與老人拉家常、陪兒童做游戲,在獨居老人張奶奶家,隊員們不僅幫著打掃院子、檢查家用電器安全,還詳細記錄了老人的用藥需求和健康狀況;在村兒童之家,針對暑期留守兒童較多的情況,隊員們設計了“安全小課堂”,通過情景劇、知識問答等形式,講解防溺水、防觸電等安全知識。此外,政策宣講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村民解讀醫療保障、土地流轉等熱點問題,現場氣氛熱烈,不少村民拿著手冊提問,隊員們一一耐心解答,讓政策紅利的種子播撒進村民心中。
“以前總在課本里學‘鄉村振興’,這次才真正看到它的鮮活模樣。”實踐隊隊員史同學在日記中寫道,“草堂營村的每一條路、每一戶人家,都藏著‘因地制宜’的智慧——他們沒有盲目照搬別人的模式,而是把高校資源、鄉土文化、產業特色擰成了一股繩。”這種直觀的感受,讓隊員們對“專業價值”有了更深的理解:同學們意識到,圖紙上的線條要貼合村民的生活需求;電子信息專業的同學計劃開發一款適用于農村的健康監測小程序,方便老人日常記錄血壓、血糖;還有同學則開始整理村莊的老故事,希望為“農耕文化體驗園”增添更豐富的文化注解。
此次“三下鄉”活動,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深化校地合作、踐行“實踐育人”理念的生動縮影。
鄉村振興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無數雙腳踏出的路徑、無數雙手壘起的基石。從草堂營村的蛻變中可以看到,當高校的智力資源與鄉村的內生動力相遇,便能碰撞出振興的火花。正如實踐隊師生們所感悟的,鄉村振興需要“接地氣”的智慧,更需要“沉下心”的擔當。未來,隨著校地協同的紐帶越系越緊,必將有更多青春力量扎根鄉土,用知識與汗水繪制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鄉村新圖景,讓鄉村振興的種子在廣袤田野上綻放出更絢麗的花朵。(作者:文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