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北川,青山疊翠,羌歌悠揚。暑期,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航空氣象學院的“云涌羌山,氣象潤鄉”青年實踐團走進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在為期數日的“三下鄉”活動中,循著地震遺址的精神印記,觸摸非遺文化的傳承脈絡,探訪產業發展的創新實踐,將氣象科普送進社區院落,用青春腳步丈量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在民族交融與實干奉獻中書寫新時代青年的擔當。
圖為實踐團隊伍出征合影
“云涌羌山”實踐紀實一:銘記歷史守初心抗震精神勵青春 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前,斷壁殘垣靜默矗立,卻在無聲中訴說著“從廢墟到新生”的不屈故事。實踐團成員懷著肅穆之心緩步前行,斷墻間留存的生活痕跡、廣場上凝固的時間刻度,讓大家深切感受到抗震救災中“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走進北川紀念館,一張張照片串聯起救援與重建的艱辛歷程,一件件實物見證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深厚情誼。從滿目瘡痍到新城崛起,從臨時板房到特色村寨,實踐團成員在今昔對比中深刻領悟到黨的領導與制度優勢的千鈞之力。“廢墟上長出的新家園,是民族精神最生動的注腳。”一位成員在觀后感中寫道,這份精神洗禮讓青年一代更堅定了“強國有我”的信念。
圖為實踐團成員于北川地震遺址
“云涌羌山”實踐紀實二:指尖非遺煥新彩文化傳承顯擔當 北川的非遺文化,是鐫刻在時光里的民族智慧。實踐團循著草編的清香、羌繡的彩線、漆藝的光澤,走進了非遺傳承的生動現場。
在殘疾人創業基地的草編工坊,殘疾手藝人用靈巧的雙手將普通草料編織成精美的擺件、實用的器具。他們“身殘志堅”的創業故事讓成員們深受觸動,大家一邊記錄這些“指尖上的勵志傳奇”,一邊跟著學習編織技巧。“原來草編不僅是手藝,更是能撐起生計的‘指尖經濟’。
云珍羌繡生活體驗館里,五彩絲線在繡娘們手中流轉,勾勒出羌族圖騰的神秘與美麗。實踐團成員拿起針線,在一針一線的學習中感受“十樣錦”的獨特魅力,還拍攝了制作過程記錄片,讓更多人看見羌繡背后的文化密碼。而在水磨漆藝工作室,從漆樹采漆到反復髹涂的復雜工序,讓大家驚嘆于“百里千刀一斤漆”的匠心,更體會到非遺傳承的不易。“這些手藝不能只留在博物館里,要讓它們在生活中‘活’起來。”實踐團聯動當地平臺發起宣傳,讓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碰撞出消費新場景。
此外,實踐團還走進罐罐茶體驗中心,體驗了北川特色的罐罐茶制作。在火塘邊烤茶、煨茶的過程中,聽傳承人講述茶與羌族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茶葉的采摘到烤制的火候,感受“一碗清茶里的民族智慧”,更深刻理解了“文旅融合”對鄉村發展的意義。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加非遺學習
“云涌羌山”實踐紀實三:科技科普進社區氣象服務助民生 結合專業所長服務鄉村需求,是實踐團此行的重要使命。針對北川多山地、農業為主的特點,實踐團將氣象科普送進社區、送到田間。
在社區活動中心,成員們分發羌漢氣象科普卡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云型與天氣的關系,“夏天看到積雨云要注意暴雨,秋天的層云可能帶來連陰雨,這些都和咱們種莊稼、曬臘肉息息相關。
結合專業所長播撒科學種子,是實踐團此行的溫暖使命。針對北川當地小朋友們對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實踐團將生動有趣的氣象科普送進社區活動室。
活動現場,成員們化身“氣象老師”,用動畫短片、ppt等形式講解云的形成與天氣變化,“大家看,像棉花糖一樣的積云,有時候會變成帶來暴雨的‘黑棉花’——積雨云哦!”為了讓知識更易理解,他們分發羌漢卡通科普卡片,上面畫著不同云型對應的天氣圖標,還有羌族小朋友與氣象儀器的趣味插畫。考慮到孩子們的認知特點,實踐團特意設計了有獎問答環節,在歡笑中傳遞氣象知識。

圖為實踐團宣講場景
“云涌羌山”實踐紀實四:產業創新謀發展青春智慧獻北川 探訪北川機場時,實踐團成員近距離了解了低空經濟為山區帶來的新機遇。從短途運輸到旅游觀光,無人機與低空飛行器正悄然改變著北川的發展格局。大家結合專業知識,與機場工作人員探討氣象數據對飛行安全的重要性,“風速、云量、突發天氣,這些都是我們專業課上的重點,沒想到能在這里找到應用場景。”成員們還發揮創意,提出將羌族紋樣融入無人機外殼設計的想法,讓民族文化與現代科技碰撞出別樣火花。

圖為實踐團在北川機場
“云涌羌山,氣象潤鄉”實踐團用腳步丈量大地,用行動詮釋擔當。從地震遺址的精神洗禮到非遺傳承的創新探索,從氣象科普的民生服務到產業發展的前沿思考,實踐團以青春之力為北川的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正如一位成員所說:“北川的故事,是文化的傳承,是重生的力量,更是青年奮斗的方向。我們會帶著這份收獲,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繼續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