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璐彤 楊子騫 張文齊 侯淄茼)2025年6月29日至7月12日,湘潭大學藝術學院24級視覺傳達設計二班赴蘇州甪直古鎮暑期社會實踐團借寫生采風之機,赴江蘇省蘇州市甪直古鎮,踏上了一段意義非凡的旅程。實踐團深入甪直古鎮,走進六悅博物館,踏入桃花塢年畫社,參觀甪直醬園……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為期十四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古鎮非遺文化帶來了湘大學子的生氣,更讓實踐團的每一位成員深刻體會到了非遺藝術的多彩與傳承非遺文化的重要性。
探勘傳統藝術,學習文博之旅
7月5日,實踐調研團一行10人,赴六悅博物館開展了參觀調研學習。六悅博物館由美籍人士杜維明先生創辦,其藏品涵蓋中國古董家具、民間工藝品等數萬件,是一座承載著百年東方文化記憶的寶庫。在博物館內展品不設護欄甚至允許觸碰的獨特規則下,團隊成員們近距離領略了中華傳統文化及藝術的魅力,深入了解了百年文化沉淀的精粹,團隊成員收獲頗豐。這是一次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學習之旅,一次傳統美學與年輕精神相交匯的交流之旅。
(圖為實踐團成員于六悅博物館參觀討論圖片)
參加非遺體驗課,體會非遺文化傳承
7月6日,實踐團抵達姑蘇區“非一般的福彩&甄選鋪”,參加非遺“玉竹牌嵌金銀掛件制作”體驗課。本次體驗課,李佳慧老師指導報名的市民游客以及實踐團員現場制作木質文創產品。在李老師的指導下,成員們體驗了基礎的掛牌嵌金制作活動和掛牌串珠活動,在活動中深刻體會到非遺制作的精美精巧與傳承人傳承傳統藝術的不易。
在后續進程中,團隊成員們先后采訪了蘇扇技藝傳承人賈麗麗、蘇州玉雕傳承人錢建良等數位非遺傳承人。采訪過程中,成員們了解了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細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所面臨的困境,貫徹學習非遺傳承人們的精神品質。
(圖為實踐團成員非遺課體驗后合照)
走近蘇州年畫與蘇繡,探尋傳統藝術密碼
7月8日,實踐團隊分為兩組分別走進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社與蘇州蘇繡傳承基地,開展了一場傳承傳統技藝,感悟民俗魅力的參觀學習活動,近距離感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韻味。
在桃花塢年畫社中,團隊成員們認真聆聽傳承人的講解,木版的選材、雕刻,到顏料的調配、拓印,每一道工序都凝結著匠人的巧思與堅守;觀賞陳列的年畫作品,無論是描繪生產生活的《蕩湖船》,還是寓意吉祥的《河蚌戲珠》,熱情洋溢的色彩與生動鮮活的形象都讓人贊嘆不已。在互動體驗環節,成員們在傳承人的指導下嘗試了拓印操作,獲得了自己印得的年畫作品。
在蘇州蘇繡傳承基地中,團隊成員聆聽了蘇繡作品中從桑蠶絲的篩選、染色,到針法的運用,每一步都凝著長久思索的結晶。簡潔明快的針繡作品,背后是千錘百煉的功夫。
(圖為實踐團部分成員木刻作品展示)
探訪醬園,茗品百年承香
7月9日,實踐團探訪蘇州甪直醬園。該醬園于1956年由三家作坊合并而成,其甪直蘿卜干始于清代道光年間為知名特產。成員們觀摩傳統工藝,了解制醬工具與曬場“日曬夜露”的古法,感受“三伏曬醬,九釀成香”的匠人精神。成員們體悟到非遺需在堅守中創新,讓“老味”煥新生。
(圖為實踐團成員于甪直醬園參觀合照)
隨著社會實踐活動的圓滿結束,湘潭大學藝術學院的社會實踐團踏上了歸途,但他們的青春足跡也留在了蘇州的土地上。他們的學習與實踐詮釋了青春的鮮活與使命,展現了大學生的風采與擔當。在未來的日子里他們將繼續努力學習,積極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務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