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地質災害防控專業理論與基層實踐需求緊密結合,近日,西大地災防控科普團隊成員宋歡、周旭、黃招展、楊金水與徐初毅奔赴陜西省鎮安縣,開展以“探文化、學技術、普知識”為核心的三下鄉實踐活動。團隊穿梭于歷史遺址與防災工程現場,走進居民區傳遞安全知識,在理論與實踐的碰撞中踐行防災使命,為鎮安縣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注入青春動能。
一、金臺山:訪古寺遺址,探擋墻智慧
實踐首站,團隊來到鎮安縣金臺山景區。成員們駐足遺址前,聆聽當地向導講解古寺的興衰歷程——從唐代的香火鼎盛,到歷經歲月洗禮后的修繕保護,每一段故事都讓大家深刻感受到鎮安縣深厚的文化底蘊。

圖為金臺山遺址團隊合影
沿著景區步道前行,一處處邊坡支護的擋土墻工程逐漸進入視野。這些擋土墻依山體走勢而建,或采用漿砌片石結構,或搭配鋼筋混凝土澆筑,與周邊自然景觀巧妙融合。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金臺山漿砌塊石擋土墻
通過對比古寺遺址的天然防護條件與現代擋土墻的工程設計,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地質災害防控既要尊重自然規律,傳承古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更要依托現代科學技術,用專業手段筑牢安全防線。這種古今結合的調研視角,也讓大家對后續實踐充滿期待。
二、繡屏公園:品地方底蘊,明防災初心
離開金臺山,團隊前往鎮安縣繡屏公園,走進坐落于此的鎮安縣博物館。推開博物館的大門,濃厚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展廳內的文物、圖片、文字資料,系統呈現了鎮安縣從古代到現代的發展脈絡。

圖為繡屏公園團隊合影
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還與博物館工作人員交流,了解到鎮安縣在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的同時,始終將地質災害防控作為重要前提——無論是景區規劃,還是基礎設施建設,都會提前開展地質勘察,制定防災預案。這種“發展與安全并重”的理念,讓大家深受啟發,也更加明確了此次三下鄉實踐的意義:不僅要學習地方防災經驗,更要為當地群眾送去實用的科普知識,助力構建“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的防災格局。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鎮安縣博物館
三、居民區與宏華橋:送科普知識,學工程實踐
在深入了解鎮安縣的歷史文化與防災現狀后,團隊將實踐重點轉向惠民服務與專業學習,切實把地質災害防控知識送到群眾身邊,在工程現場提升專業認知。
團隊走進鎮安縣多個居民區,開展地質災害科普宣傳活動。成員們提前準備了通俗易懂的宣傳資料,內容涵蓋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常見地質災害的識別方法、預警信號、自救互救技巧等。在發放資料的過程中,團隊成員主動與居民交流,耐心解答大家的疑問。

圖為團隊成員為居民發放宣傳彩頁
此次宣傳活動,共發放宣傳資料500余份,覆蓋居民300余人。通過與群眾面對面交流,團隊不僅提升了居民的防災意識,也收集到了大家對地質災害科普的實際需求,為后續開展更有針對性的科普工作積累了第一手資料。
宣傳活動結束后,團隊前往宏華橋,重點對橋梁周邊的格構梁護坡工程進行參觀學習。格構梁護坡是地質災害防治中常用的工程措施,尤其適用于土質邊坡的穩定防護,在鎮安縣的邊坡治理中應用廣泛。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宏華橋格構擋土墻
此次現場學習,讓團隊成員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緊密結合,不僅深化了對格構梁護坡技術的理解,更學會了從工程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解決方案,為今后的專業學習和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對話職能部門:訪自然資源局,解防災實踐
為更全面了解鎮安縣地質災害防控的整體工作體系,團隊專程前往鎮安縣自然資源管理局,與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工作人員展開深入交流。作為統籌當地防災減災工作的核心部門,縣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結合多年實踐經驗,為團隊成員系統介紹了鎮安縣的地質災害防控現狀與工作機制。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自然資源管理局工作人員
此次采訪,不僅讓團隊成員系統掌握了鎮安縣地質災害防控的工作框架與實踐經驗,更從職能部門的視角,理解了“統籌協調、因地制宜”在基層防災工作中的重要性。
五、總結:踐行使命,助力防災
為期數日的鎮安三下鄉實踐活動,在充實與收獲中落下帷幕。西大地災防控科普團隊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既踏尋了鎮安縣的歷史文化足跡,感受了地方發展的蓬勃活力,又通過實地調研、科普宣傳、工程學習,將地質災害防控的專業知識與基層實踐深度融合。
此次實踐,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地質災害防控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文化傳承與技術創新相結合,需要專業力量與群眾參與相呼應。未來,西大地災防控科普團隊將繼續發揮專業優勢,持續開展基層科普與實踐調研活動,把防災知識送到更多群眾身邊,把實踐成果轉化為服務地方的實際能力,用青春力量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我國地質災害防治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圖為團隊成員合影
隊伍專項:“文明實踐看陜西”專項
隊伍名稱:西大地災防控科普團隊
隊伍所屬院系:地質學系
負責人姓名:宋歡
負責人聯系方式:1773467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