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中旬至下旬,河海大學 “大河安瀾” 黃河生態文化發展尋跡與護河行動實踐團深入河南鄭州、開封兩地,開展為期十余天的 “三下鄉” 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通過走訪政府部門、調研生態景區、走進校園課堂、扎根鄉村村落、探尋文化場館等多元形式,全方位探究黃河生態保護、水資源利用、文化傳承與鄉村發展現狀,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注入青春動能。 訪部門、探景區,解碼黃河生態治理實踐實踐團首站走進開封市水利局,與工作人員圍繞水資源優化配置展開專題座談。通過水利局展示的灌區沙盤,團隊成員清晰掌握當地各灌區布局與水資源分配情況,顧書暢、馬千驊等成員還就引黃灌溉成效、流域生態變化等關鍵問題與工作人員深入交流,為后續實踐報告積累權威一手資料。

在實地考察環節,實踐團先后前往柳園口渠首閘河灘、黑崗口黃河文化廣場、柳園口黃河濕地風景區及金明池調蓄水庫等地。在柳園口,團隊拍攝記錄 “地上懸河” 獨特地貌,聆聽當地居民介紹大壩公園建設等保護措施;在金明池調蓄水庫,成員們實地觀察到水庫優良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整潔的景區建設,顧書暢、顧紫瑤、陳姝含、劉佳慧、馬千驊還與景區清潔人員攀談,詳細了解水庫日常生態管護細節,直觀感受黃河水利建設與生態治理的顯著成果。

進課堂、走村落,搭建黃河保護溝通橋梁為推動黃河保護理念從娃娃抓起,8月17日,實踐團走進開封市五一路第一小學,開展黃河保護知識宣講活動。團隊成員精心準備圖文并茂的 PPT、科普短視頻與實物展示,向同學們生動講解黃河基本概況、生態價值及當前面臨的挑戰。互動環節中,趣味問答引發同學們熱烈參與,顧書暢、馬千驊與孩子們圍繞 “節約用水小妙招”“如何保護黃河生態” 等話題深入交流,讓環保種子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同時也鍛煉了團隊的科普傳播能力。
鄉村是黃河治理的重要陣地,實踐團專程前往開封市柳園口鄉和尚莊村,開啟沉浸式調研。在 焦萬嶺、郭桂花等村民指引下,團隊探訪了具有特殊意義的黃河42號壩 ——1952年毛澤東主席在此視察黃河 “懸河” 狀況,并留下 “一定要把黃河治理好” 的重要囑托,如今這里已成為當地紅色教育基地,團隊成員駐足紀念碑前,深刻感悟黨和國家對黃河治理的重視。此外,實踐團還考察了林則徐主持修復的 “林公堤”,從這段承載百年治黃史的大堤中,體會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的治水精神。

訪談中,村民們深情講述和尚莊與黃河共生的故事:從過去 “壩上人家” 汛期擔驚受怕,到2000年全村整體搬遷住進規劃新村;從昔日黃河大堤 “窄陡泥濘”,到如今 “加寬綠化、宛如公園”;從依賴黃河航運謀生,到水閘修建解決灌溉難題實現 “四季不缺水”…… 這些變遷生動展現了黃河治理的民生溫度。同時,村民們也提出期待:希望引入力量承包開發黃河游覽區,規范引導村民擺攤經營,讓黃河生態資源更好轉化為鄉村發展效益,實踐團認真記錄訴求,計劃納入后續調研報告。 探場館、傳文化,挖掘黃河精神時代價值為系統梳理黃河文化脈絡,實踐團走進鄭州市黃河博物館。館內豐富的文物展品、歷史文獻、河道示意模型與照片墻,全方位呈現了黃河流域的文化起源、防汛工程建設與現代化數字治理成果。成員們駐足觀看古樸的黃河號子與羊皮筏實物,圍繞 “黃河孕育的歷史文明”“當前生態問題及應對” 展開熱烈討論,收集了大量一二手資料,深化了對 “黃河寧,天下平” 厚重內涵的理解。

此外,實踐團還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制作發布黃河文化短視頻、圖文推文,向廣大網友傳播黃河歷史文化與生態保護知識;走訪黃河沿岸紅色足跡,挖掘抗日根據地、物資運輸等紅色故事,將紅色精神與黃河精神相結合,增進當代青年與母親河的情感聯結。 總結實踐收獲,錨定青春使命十余天的實踐中,團隊成員分工明確、協作高效,不僅將課堂理論知識與黃河治理實踐深度融合,更在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社會調研等方面收獲頗豐。大家深刻認識到,黃河治理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公眾協同發力。

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此次赴豫實踐是一次深刻的成長歷練,未來將繼續關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以專業知識為支撐,以實際行動踐行 “治水興邦” 的責任擔當,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貢獻河海智慧與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