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趙雪含 倪琬青)七月流火,暑意正濃。7月25日,成都理工大學“候鳥計劃”志愿服務團隊的青年學子們,帶著對社區服務的赤誠與專業知識的底氣,奔赴成都市新津區望江社區,開啟了一場集法律援助、民情走訪、文化普法與暑期助學于一體的多元實踐行動。這場青春與社區的雙向奔赴,不僅為居民送上了貼心服務,更以創新形式為社區文化建設與法治普及注入了鮮活動能,成為青年群體踐行社會責任、深耕基層服務的生動注腳。
法律援助進社區,專業服務解民憂
走進望江社區法律援助服務點,志愿者們迅速進入工作狀態,用專業與耐心搭建起“法律護航”的橋梁。面對前來咨詢的居民,他們俯身傾聽每一個訴求——無論是鄰里間因公共區域使用引發的糾紛,還是老年人對財產繼承、權益保障的困惑,志愿者們都以通俗的語言拆解法律條文,結合具體情況梳理責任邊界,提供清晰的維權路徑建議。

為了讓法律知識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團隊還精心設計并發放了法律知識手冊。手冊以案例為引,涵蓋婚姻家庭、消費維權、鄰里關系等高頻法律問題,不僅列出解決方案,更標注了法律咨詢熱線、社區法律援助窗口等實用信息,幫助居民從“知法”走向“用法”,切實筑牢權益保護的“法治防線”。
入戶走訪聽民意,架起干群連心橋
告別法律援助點,志愿者們化身“民情觀察員”,穿梭在望江社區的樓棟之間、巷陌之中。每一次叩門,都是一次真誠的對話:他們坐在居民的沙發上,聽老人念叨“不會用手機掛號”的煩惱,記下沉溺短視頻對孩子學習的影響,收集關于“社區健身器材老化”“希望多辦老年書法班”的建議。

遇到上班不在家的居民,志愿者們便留下貼心便簽,注明走訪目的與聯系方式;碰到聚在樓下聊天的鄰里,就順勢拉起家常,在輕松的交流中捕捉大家對社區建設的真實想法。這些手寫的筆記、手機里的錄音,最終匯成了一份詳實的“民情清單”,為社區后續優化服務、改善設施提供了精準的民意參考。
文化普法共融合,涵養社區新風尚
社區廣場上,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法治”宣傳活動正熱鬧開展。展板前,志愿者們化身“文化講解員”,用生動的故事講述端午包粽、中秋賞月的傳統習俗,用圖文并茂的形式解讀《論語》《弟子規》中的經典語句,引得居民紛紛駐足,不少家長還帶著孩子一起認讀,在潛移默化中傳遞傳統文化的溫度。

而在普法宣講區,志愿者們則以近期社會熱點案例為切入點,用“身邊事”解讀“身邊法”——從“高空拋物如何追責”到“電信詐騙怎么防范”,從“垃圾分類的法律要求”到“未成年人保護的家庭責任”,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一次次互動問答,讓原本嚴肅的法律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引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守法、遇事找法,共同營造“人人講法治、處處有文明”的社區氛圍。
暑期課堂趣多多,點亮童年好時光
“老師,這道數學題我還是不懂……”“姐姐,顏料要怎么調才會更鮮艷呀?”社區活動中心里,志愿者們變身“全能小老師”,為孩子們打造了一段充實又歡樂的暑期時光。
在課業輔導環節,志愿者們針對不同年級孩子的學習難點,采取“一對一”“小組幫”的方式,用趣味比喻講解數學公式,用情景模擬分析語文閱讀,讓枯燥的知識點變得生動有趣。遇到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他們還會用小貼紙、小故事引導,讓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
蛋撻制作課上,孩子們瞬間化身“小小烘焙師”。在志愿者的指導下,他們小心翼翼地稱量奶油、攪拌蛋液,看著蛋撻液慢慢填滿撻皮,再親手送入烤箱。當帶著奶香的蛋撻出爐時,孩子們捧著自己的“作品”,你嘗一口我的,我分一塊你的,臉上滿是成就感與幸福感,勞動的快樂在空氣中蔓延。
漆扇創作課則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傳統文化的大門。志愿者先通過短視頻、圖片,講述漆扇的歷史淵源——從古代文人的隨身雅物,到現代非遺文化的傳承,讓孩子們對漆扇產生濃厚興趣。隨后,孩子們親手調制顏料,將扇子浸入漆液,輕輕轉動手腕,看著色彩在扇面上慢慢暈開,有的畫出可愛的小動物,有的寫下稚嫩的詩句,每一把漆扇都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當孩子們舉著自己制作的漆扇合影時,眼中閃爍的不僅是對作品的喜愛,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好奇與向往。

從法律援助的專業守護,到民情走訪的溫情傾聽,從文化普法的創新傳播,到暑期課堂的快樂陪伴,“候鳥計劃”志愿服務團隊用青春的腳步丈量社區需求,用實際行動詮釋志愿精神。對于這群青年學子而言,這次社區實踐不僅是一次能力的鍛煉,更是一次心靈的成長——他們在服務中收獲了信任,在付出中體會了價值。未來,“候鳥計劃”將繼續帶著這份初心,飛向更多社區,用青春力量為基層治理添磚加瓦,讓志愿之花在更多角落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