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瓦提縣河濱社區的紅領巾小課堂內,白色方巾整齊疊放,靛藍、粉紫、鵝黃等染料錯落擺放,橡皮筋與手套靜靜等候——一場關于傳統扎染的非遺體驗之旅,正由塔里木大學“心若向陽 次第花開”伴童心同行志愿服務團悄然開啟。7月16日,志愿者們帶著這門古老的“絞纈”技藝走進課堂,為社區青少年打造了一場“指尖生花”的手工盛宴,讓傳統工藝的魅力在孩子們的巧手中綻放。

活動伊始,志愿者們以“一塊白布如何變魔術”為引,用生動的講解揭開扎染的神秘面紗。從古代先民發明“絞纈”用于服飾印染,到云南大理、四川自貢等地區各具特色的扎染風格,再到如今扎染在服飾、家居裝飾中的現代應用,圖文結合的介紹讓孩子們快速走進扎染的文化世界。隨后,志愿者現場示范核心技法:對角折出尖角紋路,風琴折疊出整齊褶皺,螺旋擰轉打造暈染效果,再用橡皮筋按不同間距綁扎——每一個步驟都細致拆解,還特意提醒“綁扎松緊會影響花紋疏密”“染色時間決定顏色深淺”等小技巧,讓孩子們輕松掌握創作關鍵。

領取材料后,孩子們瞬間點燃創作熱情,化身“小小非遺傳承人”。有的孩子認真模仿螺旋折法,將方巾緊緊擰成“小陀螺”,用橡皮筋層層纏繞出細密的紋路,期待染出像星空般的圖案;有的偏愛幾何美感,把方巾折成規整的長方形,每隔一段距離就用橡皮筋扎緊,想要做出類似“田字格”的規律花紋;還有的大膽突破,隨手將方巾揉成一團、隨意打結,笑著說“要做獨一無二的‘驚喜款’”。
志愿者們穿梭其間,耐心提供幫助:幫力氣不足的孩子拉緊橡皮筋,為糾結配色的孩子推薦“藍白經典”“粉紫漸變”等方案,給折疊不平整的孩子調整角度。染缸前,孩子們小心翼翼地將綁扎好的方巾浸入染料,看著白色布料慢慢吸飽色彩,從邊緣到中心漸漸暈開,眼中滿是期待。等待染料滲透時,大家圍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設計想法,猜測拆封后的成品模樣,課堂里滿是歡快的討論聲。

經過靜置、漂洗、拆線等環節,一件件充滿童趣的扎染作品終于“亮相”:有的藍白交織,像夏日湖面的漣漪;有的粉紫漸變,似傍晚的晚霞;還有的帶著不規則的“冰裂紋”,透著自然隨性的美感。孩子們捧著自己的作品,興奮地比對、拍照,臉上洋溢著滿滿的成就感。
志愿服務團負責人表示:“把扎染非遺帶入紅領巾小課堂,不僅是讓孩子們體驗手工樂趣,更希望他們能在動手過程中,感受傳統工藝的智慧與美感,在心里種下傳承文化的小種子。”
這場扎染活動,讓河濱社區的青少年在指尖的色彩中觸摸非遺溫度。當孩子們帶著獨一無二的扎染作品離去時,那份對傳統技藝的好奇與熱愛,已悄然成為他們童年里一段珍貴的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