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火痕里的千年傳承——南陽烙畫廠探訪記
當電烙鐵在椴木板上烙出第一縷焦糖色紋路時,空氣中瞬間彌漫開木質與熱力交織的獨特香氣。2025年6月26日,鄭州大學商學院宛烙丹青實踐隊走進南陽烙畫廠的生產車間,在滋滋作響的烙燙聲中,觸摸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溫度與脈搏。
一、初識烙畫:火與木的千年對話
南陽烙畫,又稱火筆畫、“燙畫”,是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的瑰寶,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獨特門類。南陽烙畫起源于西漢,鼎盛于明清,發展于現代,傳承到今天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南陽烙畫的起源可追溯至西漢時期,明清時期是南陽烙畫的成熟期,清末民初,南陽烙畫從單色烙花發展為套色烙繪,題材擴展至歷史故事、民俗風情。
推開烙畫廠厚重的木門,百余平方米的展示廳里,從巴掌大的書簽到兩米高的屏風,千余件烙畫作品錯落陳列。"南陽烙畫又稱'燙畫',是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引導參觀的馮女士指著一幅《清明上河圖》烙畫長卷介紹,"別看工具簡單,從戰國時期的雛形到明清的鼎盛,這門手藝已經延續兩千多年了。"
二、車間探秘: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穿過展示廳,我們一行人來到了烙畫的生產車間,有經驗豐富、下手老練的資歷老人,也有仔細鉆研、認真琢磨的年輕萌新,手藝人們手持烙筆、左撐烙板,一人一座進行著生產活動,手持各式烙鐵專注創作,一幅幅生動傳神的作品不斷被生產出來。
宛烙丹青實踐隊的隊員們在體驗傳統烙畫時,剛握住發燙的烙鐵就手忙腳亂,那看似簡單的直線,在他們手中卻成了歪歪扭扭的曲線。"手腕要穩如磐石,運筆要疾如閃電“,馮女士認真指導著。
南陽烙畫產品很豐富,有適合平常親朋好友間贈送的紀念禮品,如絲絹掛畫,有適合收藏的高端一點的工藝品,還有十分受大學生們、年輕人喜愛的如書簽、團扇、勛章等。南陽烙畫廠也緊跟時代潮流,線上線下銷售相結合,多媒體方面在抖音和淘寶平臺上都有店鋪。早期南陽烙畫的需求都是以傳統畫為主,近幾年南陽烙畫與時代的一些新興新穎的形象結合,更具現代感。
三、傳承之路:從技藝到生活
在訪談室,幾位不同年齡段的傳承人分享了他們與烙畫的故事。馬大師有著自己的審美追求,創作了一幅又一幅精美的烙畫作品,“我現在正在創作的,可以說是我最近一段時間創作的比較滿意的作品。河南省的一個浚縣的正月廟會為題材烙的45米長的一個大橫幅,展示了浚縣正月廟會的一個個場景化妝到現場的演示再到結束,是整體的一個敘事性的故事。里面的人物可以說是有600多個。”
當被問及傳承困境時,馮老師坦言:"現在愿意靜下心學手藝的年輕人還是太少。"但她隨即指向廠里的非遺研學基地,"下個月這里就能投入參觀實踐的使用,我們會開設體驗課,讓更多人感受烙畫的魅力。"
離廠時,夕陽透過窗欞灑在車間地面,烙鐵與木板接觸的滋滋聲、老藝人的談笑聲、年輕人的鍵盤聲交織成獨特的旋律。回望墻上"以火為筆,以木為紙"的題字,展現了南陽烙畫的生命力,正在于它既能堅守火與木的古老對話,又能融入現代生活的節奏。這道指尖上的火痕,不僅烙印著千年技藝,更續寫著生生不息的傳承故事。
如今,南陽烙畫融合寫意與工筆技法,結合現代題材,并借助數字技術設計底稿。代表性傳承人張彥、李哲等人積極推動烙畫走進高校,開設非遺工坊。南陽每年都會舉辦烙畫藝術節,使這一火與木的對話持續煥發新生,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張燙金名片。南陽烙畫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保留傳統技法的同時,融入現代設計理念,應用于裝飾、收藏等領域,成為傳承中原文化的重要載體。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