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趙雪含 倪琬青) 7月26日,晨霧漫過青瓦飛檐,一支年輕的隊伍駐足凝視。這個夏天,成都理工大學“候鳥計劃”志愿服務團隊背起行囊,以“三下鄉”為翼,在斑駁壁畫與匠人心聲中,追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回響。成都理工大學“候鳥計劃”志愿服務團隊10余名師生奔赴成都市新津區觀音寺,開展為期一天的“筆墨尋蹤,壁畫傳心”主題實踐活動。

破壁——在觀音壁畫里讀懂千年匠心
推開古寺朱門,時光仿佛在壁畫上凝固。隊員們屏息駐足,指尖輕觸展板上的高清復刻圖——壁畫中觀音衣袂翩躚,線條如流水般舒展,礦物顏料在光影下泛著溫潤的光澤。隊員們一邊用相機記錄細節,一邊聆聽社區文化顧問王老師的講解。同時,隊員們還和帶隊吳老師一同,從顏料成分到構圖邏輯,從宗教寓意到民間審美,深入分析那一幅幅壁畫。一筆一畫間,是古人對“美”與“善”的極致詮釋。

步入寺院,空氣中飄散著淡淡的檀香。主殿前的古柏蒼勁挺拔,樹干上深淺不一的紋路仿佛在訴說歲月的故事。在寺院的核心區域——觀音殿內,十余幅明代壁畫讓隊員們屏息凝神。這些創作于明成化年間的藝術瑰寶,雖歷經五百余年風雨,依然保持著驚人的藝術感染力。隨著參觀調研的圓滿結束,帶隊老師吳教授在總結時指出:“這次活動不僅是一次實踐,更是一次文化尋根之旅。希望同學們把今天的所見所聞轉化為持續的行動力,真正成為文化傳承的‘候鳥’。”

傳燈——讓文化之美照進青春心房
壁畫是靜態的,但傳承可以是動態的——用學術研究深挖內涵,用新媒體傳播擴大影響,用創意轉化連接古今,這正是“三下鄉”的意義所在。如今,團隊記錄的影像素材被妥善保存,那些在古寺里拍下的光影、傳承人掌心的老繭,都成了“候鳥”們帶回的珍貴禮物。
當夕陽為古寺的飛檐鍍上金邊,隊員們的身影與壁畫中的觀音像在暮色里重疊。這場“文化尋根之旅”,不僅讓大家讀懂了壁畫里的千年故事,更讓大家明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從來不是少數人的堅守,而是一代代人的接力。正如“候鳥”的遷徙,帶著使命出發,終會讓文化的種子,在更廣闊的天地里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