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國家鄉村振興及“百千萬工程”部署,廣東二師茶鄉e站・書香筑夢研學實踐團于7月10日至16日赴廣東省陽春市河㙟鎮,開展“云商茶韻育新苗,支教賦能興鄉土”主題實踐。實踐團充分發揮師范院校特色優勢,針對本土茶葉推銷形式單一、鄉村小學科學教育資源不足等現實問題,以“支教賦能+電商拓市 + 文旅推廣”為抓手,助力當地“嶺南第一茶”擴銷,為鄉村孩子傳遞知識與希望,展現河㙟鎮自然人文魅力,以產業、教育、文化協同發展的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實踐團依托外語特色,將雙語教學融入傳統文化,既拓寬學生們的視野,又彰顯了崇文重教、中西互鑒、守正創新、培根鑄魂的核心價值。此外,實踐團還緊扣中國式現代化,以挖掘鄉村新質生產力為主線,依托河㙟鎮茶文化與紅色資源,融入戲劇、民謠等多元課程,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
“我們在設計課程時,特意把‘茶’的英文表達和本地神仙茶的傳說結合起來,比如用情景劇演繹‘Immortal Tea’的由來,孩子們不僅學得快,還會主動追問背后的故事。”實踐團成員葉雨馨指著黑板上“一芽一葉”的中英對照板書說道:“有個學生用剛學的英語向爺爺奶奶介紹茶葉,這種跨代際的文化傳遞讓我們特別感動。”
實踐團以現代化直播形式助力鄉村振興,將鏡頭對準河㙟凌霄神仙茶。實踐團成員詳細地向大家介紹神仙茶的名字、歷史來源與功效,將千年茶史、鄉土傳說融進直播帶貨,讓觀眾在買茶的同時也能感受其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呈現中國鄉村與茶文化在新時代的蓬勃生機,讓清香飄得更遠。
“家人們看過來,這款神仙茶得名于凌霄巖的傳說,明代道長曾用它治病救人,現在沖泡后還有降火氣的功效……”鏡頭前,實踐團成員曾燕娜手持茶葉娓娓道來。為了講好故事,團隊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提前整理出12則民間傳說,有位直播間網友留言說,“買茶是為了給孩子聽茶故事學茶歷史,這讓我們覺得直播不只是賣貨。”
圖為實踐團成員葉雨馨開展雙語茶文化特色課程。實踐團攝制組 供圖
實踐團以現代化直播形式助力鄉村振興,將鏡頭對準河㙟凌霄神仙茶。實踐團成員詳細地向大家介紹神仙茶的名字、歷史來源與功效,將千年茶史、鄉土傳說融進直播帶貨,讓觀眾在買茶的同時也能感受其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呈現中國鄉村與茶文化在新時代的蓬勃生機,讓清香飄得更遠。
“家人們看過來,這款神仙茶得名于凌霄巖的傳說,明代道長曾用它治病救人,現在沖泡后還有降火氣的功效……”鏡頭前,實踐團成員曾燕娜手持茶葉娓娓道來。為了講好故事,團隊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提前整理出12則民間傳說,有位直播間網友留言說,“買茶是為了給孩子聽茶故事學茶歷史,這讓我們覺得直播不只是賣貨。”
實踐團深入陽春白嶺仔茶廠與廣東華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系統調研茶葉加工的各項流程,聚焦“數字賦能+產品推廣”。實踐團成員在白嶺仔茶場調研時,向負責人詢問制茶流程,負責人介紹:“我們主要生產綠茶,從鮮葉晾曬到提香,全程機械化,3小時就能完成。”實踐團成員緊接著問:“我們計劃通過視頻和直播方式宣傳貴公司產品,請問需要哪些資料支持?”負責人回應:“我們可以提供電子版產品介紹資料,不過現有資料已較為陳舊,如果你們能夠幫忙設計新手冊就更好了,宣傳可以多圍繞工藝和生態,功效宣傳方面要謹慎。”
來到廣東華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實踐團成員與負責人圍繞茶產業發展展開深入交流。負責人介紹道:“我們是陽江市龍頭企業,整體占地800多畝,其中茶園約200畝,其余土地計劃未來開發。公司配備了完善的制茶設備和加工車間,還能承接河南地區的茶葉加工業務,并且提前規劃了設備升級以應對未來茶產量提升的需求。”實踐團成員又問線上銷售情況,負責人說道:“我們的線上銷售目前面臨較大挑戰,去年我們投入了十六七萬元進行推廣,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受限于平臺抽成較高。”對于實踐團計劃開展的直播推廣,負責人表示:“非常感謝你們能想到用直播來幫我們推廣,我們當然全力支持。到時候我們會以優惠價格供貨,不過需要提前溝通一下,因為新茶要到9月份才會開采,屆時我們會根據你們的需求做好協調供應。”
此外,實踐團提煉凌霄巖4A景區價值,以海報、視頻等可視化的形式實現“從田間到云端”的轉變,聯動抖音、微信視頻號等線上平臺向大眾展示綠水青山。通過實現精準引流,激活“綠色文旅產業+生態科普教育”二維資源,使調研成為鄉村振興的可持續引擎。
未來,廣東第二師范學院“茶鄉 e 站・書香筑夢”研學實踐團將緊握時代脈搏,并把數字技術、教學智慧與鄉土故事有機融合,用數字技術激活茶產業,以優質教育點亮鄉村課堂,持續催生河㙟鎮振興的新場景、新業態。(通訊員 鄧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