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刻感悟紅軍長征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增強新時代青年的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重慶外語外事學院“赤忱前行,筑夢詩鄉”青春向黨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赴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婁山關紅色教育基地開展實踐調研,深入參與了大型實景實戰演出《婁山關大捷》的群眾沉浸式體驗活動,并實地考察了婁山關戰斗遺址,此次實踐活動旨在通過沉浸式學習與實地調研客觀而全面的學習紅色長征精神。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遵義會議90周年紀念牌前合影。楊博豪 供圖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婁山關大捷》主演合影。楊博豪 供圖
在婁山關景區,實踐團成員參與了《婁山關大捷》實景演出。該演出由遵義市委、市政府指導,特邀“紅色盛典”團隊打造,以1935年婁山關戰役為歷史背景,采用實景實戰與舞臺藝術相結合的形式,生動再現了紅軍婁山關戰斗歷程。實踐團成員葉玉娟、徐田儀也參與其中,親身體驗炮火連天的戰場氛圍,感受紅軍將士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據實踐團成員描述:“參演過程中能感受到爆炸的熱浪打到臉上,結合演出戰爭場景和震撼的視聽效果真的有置身于當年戰場的感覺。”通過沉浸式參演,實踐團成員深刻理解了婁山關戰役的歷史意義,以及毛澤東同志在《憶秦娥·婁山關》中所抒發的革命豪情。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與《婁山關大捷》活動影像。楊博豪 供圖
隨后,實踐團前往婁山關戰斗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婁山關位于大婁山山脈中段,素有“黔北第一險要”之稱,是紅軍長征途中的重要戰場。1935年1月,紅軍在此取得長征以來的首次大捷,為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奠定了重要基礎。在遺址現場,實踐團成員實地觀察了關口兩側的陡峭山勢,切身感受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形。在遺址現場,至今仍保留著部分戰壕、防御工事等戰爭遺跡。并且在西風臺、長空橋等標志性地點,實踐團成員結合現場地形,詳細考察了紅軍進攻路線和敵軍防御部署,成員們對紅軍選擇夜間突襲、迂回包抄等戰術運用的精妙之處有了更直觀的認識,系統學習了婁山關戰役的戰略部署與戰斗過程。紀念館內陳列的紅軍使用過的武器、作戰沙盤等實物資料,使成員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當年戰斗的艱苦卓絕。
圖為實踐團在西風臺合影。楊博豪 供圖
圖為實踐團在婁山關紅軍戰斗遺址前合影。楊博豪 供圖
此次實踐活動不僅讓實踐團成員深入了解了婁山關戰役的歷史地位,更通過沉浸式參演與實地考察,深化了對長征精神的理解。成員們深刻認識到,紅色文化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激勵新時代青年砥礪前行的精神動力。未來,實踐團將進一步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推動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實際行動賡續紅色血脈,擔當時代使命。(通訊員:葉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