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扎根鄉土!塔大實踐團以實干書寫青春擔當
7月10日至24日,塔里木大學情滿鄉土服務實踐團的10名學子,在哈拉玉宮鄉開啟了一場與鄉土深度交融的社會實踐之旅。15天里,他們放下書本、走進鄉村,以“自找苦吃”的精神投身各項服務,在助力鄉村發展的同時,也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煉與成長 。
實踐團的工作從助力鄉村治理起步。抵鄉首日,隊員們便與村委會對接,主動承擔起政務輔助工作。面對堆積如山的村民資料,他們制定詳細整理計劃,按戶分類、逐頁核對,高效完成殘障補貼身份信息錄入與核驗工作,為基層政務“減負增效”;在道路治安保障中,隊員們輪班值守監控室,實時關注鄉內主要道路通行情況,發現占道經營、道路損毀等問題及時上報并協助處理,用細心與負責為村民出行安全保駕護航 。
為提升反詐宣傳的實效性,實踐團專程前往村派出所“取經”。警務人員結合轄區近年來發生的養老詐騙、電信詐騙等典型案例,拆解詐騙分子的作案套路,講解識別詐騙的“三不原則”——不輕信、不透露、不轉賬,還現場演示如何辨別虛假鏈接、防范釣魚短信。隊員們認真做好筆記,針對宣傳中的難點問題與警務人員深入交流,形成了一套通俗易懂的反詐宣傳方案。隨后,他們通過村廣播、宣傳欄、入戶講解等方式,將反詐知識傳遞給每一位村民,尤其重點關注老年人、留守婦女等易受騙群體,幫助村民筑牢“反詐防線” 。
交通安全宣傳活動中,實踐團創新方式方法,讓安全知識“活”起來。隊員們將交通法規改編成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在村口、學校周邊等場所傳唱,吸引村民駐足聆聽;制作圖文并茂的交通安全展板,展示未按規定行駛、未戴頭盔等行為引發的事故案例,用直觀的畫面沖擊讓村民重視交通安全。在頭盔佩戴勸導工作中,隊員們不僅現場提醒,還為村民講解正確佩戴頭盔的方法,免費發放簡易頭盔固定卡扣,解決部分村民佩戴頭盔不牢固的問題。經過不懈努力,鄉內電動車騎乘人員頭盔佩戴率從最初的不足40%提升至80%以上 。
聚焦鄉村青少年成長,實踐團打造了“寓教于樂”的教育模式。在“愛國教育+文藝互動”活動中,隊員們化身“老師”與“演員”,通過講述董存瑞、黃繼光等英雄的事跡,讓孩子們了解革命歷史;組織“愛國歌曲接力賽”,孩子們分組傳唱《歌唱祖國》《我和我的祖國》等歌曲,在歌聲中激發愛國情懷。繪畫創作活動里,孩子們用稚嫩的畫筆描繪出家鄉的農田、房屋、笑臉,隊員們將優秀作品在村委會展示,讓孩子們感受到創作的成就感。活動結束后,不少孩子拉著隊員的手說:“哥哥姐姐,下次還來陪我們玩吧!” 。
入戶調研期間,實踐團用腳步丈量鄉村大地。隊員們分成3組,走遍哈拉玉宮鄉的5個村落,走訪村民百余戶。在村民家中,他們與村民促膝長談,詳細詢問農作物種植過程中遇到的病蟲害防治、銷售渠道等問題,認真記錄村民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活動開展等方面的建議。隊員石宇翔在幫助村民采摘葡萄時,發現部分葡萄因品相不佳難以賣出,便與團隊成員一起查閱資料,為村民提供“分級包裝”“線上推廣”等銷售思路,得到村民認可 。
7月19日,實踐團即將離開時,村民們自發來到村委會送行,孩子們送上親手繪制的畫作,老人們拿出自家種的瓜果,場面溫暖感人。此次實踐,實踐團搭建起高校與鄉村溝通的橋梁,隊員們不僅為鄉村帶來了服務與活力,更在鄉土間讀懂了“鄉村振興”的深刻內涵。正如隊員李奇恩所說:“15天的經歷讓我明白,青春的價值在于奉獻,未來我會繼續投身基層,用實干詮釋青年擔當 。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