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水是生命之源,更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保障。在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的背景下,“村村通自來水”早已不是新鮮事,但“通了水”是否等于“用好水”?村民對自來水的接受度如何?使用中存在哪些實際問題?帶著這些疑問,2025年7月5日,我們團隊一行人開展了為期10天的“農村自來水使用情況調查”實踐活動。
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深入新疆阿拉爾地區的團場和連隊,以水資源調查為紐帶,見證了鄉村振興的鮮活圖景,更完成了自我成長的蛻變。從初次走訪的怯懦到離別時的篤定,從關注水質指標到體悟民生溫度,這段經歷重塑了我對鄉村、對發展、對責任的認知。水,不僅是生命之源,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時代的變遷與人性的光芒。
一、以水為媒:在叩門中錘煉勇氣,于協作中凝聚力量
實踐之初的忐忑至今難忘。7月5日站在十二團三連的路口,烈日灼心,我與隊友反復躊躇,敲門的勇氣在一次次被婉拒中消磨殆盡。村民疑惑的眼神像無形的墻,隔開了象牙塔與田野的距離。直到張大哥主動詢問,那聲“來家里坐”如甘泉入喉——他一邊用自來水沖洗瓜果待客,一邊細數用水變遷:“過去挑水跑二里地,現在一擰龍頭就來水”。他的笑容融化了我的畏縮,也印證了張榮老師的教誨:真誠溝通勝于機械問卷。當晚團隊總結會中,成員們分享遭遇方言障礙時依靠維吾爾族同伴轉譯的經歷,使我深刻領悟:個體的短板,恰是集體互補的契機。實踐教會我,直面挫折是成長的催化劑,而團隊,是照亮陌生土地的燈盞。
二、水流之下:民生百態中的時代印記
當調查從技術層面下沉到生活場景,“水”的意義變得多維而厚重。在十團二連,王叔叔站在黨群服務中心門口,手指遠處棉田慨嘆:“有了自來水滴灌,畝產翻了倍”;九團十二連的馬合木提大叔擰開水龍頭,清流沖刷著葡萄架下的涼席——這尋常一幕,背后是塔里木河水經沉淀過濾、管道深埋的技術支撐;而養殖戶趙大哥的水池沖圈系統,讓“多養三頭牛”的底氣化為現實。更觸動我的是那些“非飲用”場景:十三團李大姐用自來水磨豆腐提升品質,十四團大爺院里承接雨水的古舊水缸。原來,通水管只是起點,讓水流進田間地頭、生產作坊乃至經營鏈條,才是資源賦能的深層邏輯——它悄然改變著產業結構與生計模式,書寫著從“生存型用水”到“發展型用水”的鄉村進化史。
三、滴水藏海:鄉土智慧中的永續啟示
行走連隊,最震撼我的并非現代工程,而是深植民間的節水哲學。九團連隊每戶龍頭下的塑料桶,是澆花喂畜的二次利用裝置;八團四連大叔挑渠水澆菜的習慣與門口嘩嘩流淌的自來水形成奇妙對照——他一句“舍不得”背后,凝練著曾經缺水年代的生存記憶。“有了水更得省水”的樸素認知,比任何環保口號更具生命力。這種敬畏在十三團轉化為精打細算的成本衡量:周大哥給蔬菜大棚裝自動噴灌,坦言“電費漲了但省力又增產,劃算!”這些細節昭示:真正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技術輸血,更要激活鄉土內生智慧。當節水從政策要求沉淀為生活習慣,綠色發展的根基才真正牢固。
活水長流:服務“最后一公里”的溫度
十六團周爺爺家修水管的故事,揭開普惠性工程最易被忽視的剖面:通水不是終點,服務響應速度才是關鍵。他早上電話報修,中午工人已免費修好拒收午飯——這種“有求必應”的運維體系,讓惠民工程持續發熱。而更精細的人性化設計出現在古力阿姨家:因其行動不便,工作人員在廚房、門口、廁所三處安裝水龍頭。“用水自由”的實現,不止依賴管道延伸,更需對特殊群體的躬身關照。反觀十四團大爺院中接雨水的舊缸,是習慣使然,也暗示部分老人對新事物的適應遲滯。這提醒我們:基礎設施的“硬件”升級后,“軟件”服務與觀念引導的“后半篇文章”更需用心書寫。
實踐的淬煉:從見證者到思考者的蛻變當團隊在十四團三連采集最后一份水樣時,夕陽為水龍頭鍍上金色。回望來路,我不僅學會了無菌采樣的技術規范,更讀懂了水流背后的中國鄉村密碼:水管的銀光里,閃爍著民族團結的溫暖。維吾爾族大媽的普通話傾訴,哈薩克族大哥的農田講解;水桶的叮咚中,回響著傳統與現代的和鳴,挑渠水與自來水的共生;水質的清濁間,衡量著民生福祉的成色。這段經歷讓我跳出書本框架,看清專業價值的落點——數據需要溫度加持,科技需要人文導航。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將帶著這份“水土認知”前行:用腳步丈量大地,以專業服務民生,在每一滴水的故事里,傾聽時代奔騰的潮聲。
這次三下鄉實踐,像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了鄉村與水的深層聯結。在九團十二連的巷道里,在農戶院落的水龍頭旁,我們聽見了太多關于水的故事:老人念叨著 “以前挑水要走二里地,現在擰開龍頭就有清水”的變遷,種植戶發愁 “灌溉高峰期水壓不足,影響作物長勢”的難題,婦女們牽掛“污水排不凈,夏天容易有異味”的生活細節。這些細碎的訴說里,藏著鄉村在與水共生中淬煉出的堅韌——他們曾靠天吃飯,卻用雙手修渠引水;也曾面臨設施老化,仍積極尋求改變。
而那些寫在問卷上的建議、藏在眼神里的期盼,更讓我們讀懂“用好水” 三個字的分量:不是奢求碧波蕩漾,只是希望晨起洗漱時水流穩定,灌溉時渠水能順暢流進田壟,污水能悄悄排走不擾生活。這些樸素的向往,比任何數據都更鮮活地詮釋著“水務即民生”。
如今實踐落幕,那些水龍頭背后的面孔卻愈發清晰。這份記憶,會成為我們專業學習的坐標,提醒我們所有水利技術的創新,最終都要回歸“讓百姓用好水” 的初心;也會化作前行的力量,無論將來身在實驗室還是田間地頭,都記得用專業能力回應這份期盼——這便是三下鄉贈予我們最厚重的成長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