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持續加速,獨居、空巢老人的居家安全與照護需求愈發迫切,傳統養老模式難以滿足多元化服務需求的問題日益凸顯。8月20日,廣西師范大學“銀齡智護”調研團隊專程前往廣東省江門市“平安通”居家智慧服務中心,通過實地考察、現場觀摩、深度訪談等方式,系統探究嵌入式智慧平臺在養老服務中的應用成效,為構建更優質的“智慧養老”體系尋找實踐樣本。
“從市級平臺到社區站點,從需求上報到服務評估,我們通過‘1+7+N’體系實現了養老服務的全域覆蓋與高效響應。”在江門市“平安通”居家智慧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向調研團隊詳細介紹了該平臺的核心架構。據了解,“1+7+N”體系以1個市級智慧服務平臺為“中樞大腦”,縱向連接7個區(縣)級服務中心,再延伸至N個社區(村)級服務站,形成市、區、社區三級聯動的數字服務網絡。不同于傳統養老服務的“碎片化”,該體系通過整合政府公共資源、社會市場力量與志愿服務團隊,打造了“需求發現—平臺調度—線下響應—效果評估”的全流程閉環管理模式。“縱向能快速傳達市級服務指令,監督社區執行;橫向能聯動民政、衛健、應急等部門,遇到老人突發情況,可實現多部門協同救援。”調研團隊成員在記錄中寫道,這種“縱橫融合”的機制,讓養老服務的精準度與響應速度大幅提升,例如老人撥打求助電話后,平臺可通過GPS定位快速匹配附近服務資源,平均響應時間縮短至15分鐘內。
在“平安通”呼叫中心,調研團隊現場見證了智慧技術如何為養老服務“提質增效”。作為整個平臺的“智慧大腦”,這里依托智能終端、物聯網傳感器與大數據分析系統,24小時監測老年人的安全與健康狀況。“您好,系統顯示您今天還未測量血壓,需要幫您聯系社區醫生上門嗎?”工作人員現場演示了語音交互功能——通過連接老人家中的健康監測設備,平臺可實時獲取血壓、心率等數據,一旦出現異常或老人觸發緊急求助按鈕,系統會立即自動研判,并調度醫護、社區志愿者等資源上門。
除了緊急救援,平臺還延伸出多元化服務:為記憶力減退的老人設置定時用藥提醒,為獨居老人提供情緒疏導的心理咨詢服務,甚至組織線上書法、合唱等興趣活動幫助老人融入社會。“不只是解決‘安全問題’,更要關注老人的精神需求,這才是智慧養老的核心。”調研團隊負責人表示,這種“科技+人文”的服務模式,讓養老不再是“被動照護”,而是“主動關懷”。
經過為期一天的實地調研,“銀齡智護”團隊發現,江門市“平安通”項目通過嵌入式智慧平臺,有效緩解了獨居、高齡老人的居家安全風險與照護不足問題,服務的可及性、及時性與人性化程度顯著提升。“這不僅驗證了技術對傳統養老模式的改造能力,更說明多主體協同是智慧養老體系成功的關鍵。”團隊成員分析稱,從政府搭建平臺到社會力量參與,再到技術企業提供支持,“平安通”的實踐為全國智慧養老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
當前,人口老齡化已成為我國長期面臨的國情,構建覆蓋城鄉、可持續的智慧養老服務體系,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調研團隊呼吁,未來不僅需要政策持續支持與技術迭代升級,更需要更多青年群體參與其中,用專業知識與創新思維,為“老有所依、殘有所助”的美好社會圖景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