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為脈潤邊疆——南疆水務現代化實踐與發展路徑思考
站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回望這片土地,蜿蜒的灌溉渠系如同大地跳動的血脈,滋養著綠洲文明生生不息。在參與南疆多團場水務調研的過程中,我深切感受到這片土地上正在上演一場靜默的革命——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節水型社會轉型的歷史跨越。這場變革既承載著千萬農牧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考驗著我們在生態保護、產業發展、民生改善之間的平衡智慧。每一次深入田間地頭的走訪,每一組對比鮮明的數據,都在訴說著同一個真理:治水之道在于順應自然規律,更在于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當科技之光照亮千年灌區的溝壑,當市場機制激活節水內生動力,當生態理念融入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水滴石穿的物理現象,更是潤物無聲的發展理念在邊疆大地的生動實踐。
一、思考:從“靠天吃飯”到科學管水的觀念革命
在礫石戈壁上,狂風卷起細小的孜然種子隨風飄散的場景令人震撼。這里每粒種子的命運都與水分密切相關,傳統粗放的灌溉方式讓農民始終處于被動地位。但正是這種極端的生存環境,催生出最樸素的節水智慧:農戶們將廢舊油桶改造為集雨窖,每個5立方米的儲水罐在雨季蓄積的生命之源,能在旱季澆灌3畝耕地。這種自發的創新雖顯粗糙,卻蘊含著深刻的生存哲學——把雨水資源化、把廢水利用起來。這種自下而上的實踐探索,恰似星星之火,照亮了傳統灌溉方式轉型的可能路徑。
走進老棗農果園,形成強烈反差:傳統漫灌區雜草叢生,而滴灌區地表潔凈如新。老人掰開棗果展示糖分結晶的畫面極具說服力——同樣的肥料投入,滴灌技術使肥料利用率提升一倍,果實甜度提高兩個等級。這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觀念的突破。當農民親眼看到節水技術帶來的增產增收,就會主動告別“大水漫灌”的傳統慣性。這種認知轉變比單純的技術推廣更具深遠意義,它讓節水從政府倡導變為農民的自覺行動。
二、實踐創新:構建現代水務體系的多元探索
面對碎片化用地的特殊國情,八團七連走出一條因地制宜的節水之路。他們針對孜然種植周期短、需水集中的特點,采用移動式噴灌車精準作業;針對游牧民季節性遷徙的現實,開發便攜式凈水裝置;針對機井維護成本高的困境,推廣太陽能提灌站。這些看似零散的創新舉措,實則構成完整的節水鏈條。特別是將生物埂固沙與集雨窖建設相結合的模式,既防治水土流失又收集雨水資源,展現出生態治理的智慧。
在十一連的紅棗基地,節水實踐呈現出系統化的集成效應。從“少量多次”的微灌技術,到樹盤覆膜保墑措施;從殘次果加工廢水的循環利用,到有機肥替代化肥的土壤改良,形成了閉合的生態鏈。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排水系統的升級改造,采用“U型槽+生態護坡”的新型排堿渠,既解決極端天氣導致的淤塞問題,又通過生態護坡涵養水源。這種立體化的治理思維,將節水從單一環節擴展到生產全過程。
十六團的兵地融合實踐開創了跨界治水的新模式。通過《跨界河流聯合調度協議》,上下游建立起信息共享機制;水權交易平臺的建立,讓農業節水量能夠市場化流轉至工業領域;數字孿生系統的精準管控,實現了水資源的動態平衡。這種跨行政區域、跨產業的系統化治理,打破了傳統的條塊分割,展現出現代水務管理的先進理念。
三、生態重構: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共同體
在九團七連的沙緣地帶,防護林帶建設詮釋著“以林養水”的生態哲學。新疆獨有的生物屏障,配合20升儲水罐的人工補給,在流動沙丘上筑起綠色長城。當看到85%的灌木成活率時,我們觸摸到了生態修復的關鍵密碼——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適度干預。這種將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模式,使治沙造林不再是單純的公益行為,而是創造經濟價值的可持續產業。
有機棉示范區的實踐展現出清潔生產的廣闊前景。來自高山融雪的優質水源,通過封閉管道直抵棉田;彩色棉絮的分級利用,避免了化學印染帶來的污染;加工廢水經氧化塘凈化后灌溉飼草,形成完整的物質循環鏈。當質檢員自豪地展示無農藥殘留的檢測報告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產品質量的提升,更是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
特色作物產區的差異化用水策略,體現了因地制宜的發展智慧。孜然種植區采用“三膜覆蓋”技術應對蒸發量大的挑戰;紅棗基地實施壓力補償式滴灌適應果樹需水規律;牧區推行輪牧休耕制度保護草場生態。這種精準匹配的用水方案,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大效益,也為不同生態區提供了可復制的發展樣本。
四、治理升華:構建共建共享的治水新格局
在十六團的水權交易大廳,電子屏上跳動的交易數據見證著市場機制的力量。當團場合作社將節余水量賣給地方企業時,雙方都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農民得到節水獎勵,企業獲得穩定水源。這種跨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使節水從政府主導轉變為市場驅動,激發了各方參與的積極性。
農機合作社的組建破解了技術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難題。通過設備共享、技術互助的模式,降低了單戶農民購置智能灌溉設備的門檻。田間課堂的手把手教學,讓老年人也能掌握手機APP操作技能。這種社會化的服務網絡,使先進技術真正扎根于生產一線。
邊境團場的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具有示范意義。將防風林帶建設納入碳匯交易體系,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治理;推行“誰修復誰受益”政策,鼓勵企業認領退化土地。這種多元化的投入機制,解決了生態保護的資金瓶頸,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良性循環。
五、未來展望:繪就人水和諧的新畫卷
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審視南疆水務發展,我們既要看到取得的成就,更要清醒認識面臨的挑戰。地下水位持續下降警示著資源承載力的極限,極端氣候頻發考驗著基礎設施的韌性,農民持續增收的需求倒逼著產業升級的速度。破解這些難題,需要我們在更高層面統籌謀劃。
科技賦能仍是關鍵突破口。建設區域性節水設備維保中心,培養本地化運維團隊;開發適應南疆特點的智能灌溉系統,降低設備故障率;建立特色作物節水技術庫,完善標準化操作規程。這些舉措將提升水務現代化水平,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制度創新需要持續深化。完善水權交易市場規則,探索跨區域、跨行業的水權流轉機制;建立節水設備購置補貼基金,擴大政策覆蓋面;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將水資源費更多用于源頭治理。通過制度創新釋放改革紅利,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文化培育不容忽視。傳承坎兒井建造技藝等水利文化遺產,弘揚節水護水的優良傳統;開展節水型社區創建活動,培育全民節水意識;樹立節水典型人物,講好南疆治水故事。這種軟實力的提升,將為水務可持續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漫步在十一連的紅棗園中,看著清冽的水珠沿著滲灌管緩緩滲入根系,仿佛看見這片土地上正在生長的未來圖景。那些曾經困擾我們的老問題——如何平衡生產用水與生態用水、怎樣協調城市供水與農村灌溉、能否兼顧當前利益與長遠發展,都在一個個具體實踐中找到答案。當我們用科技守護綠洲文明的生命線,用制度創新激活節水的內生動力,用生態理念重塑生產方式,這片曾經飽受干旱威脅的土地,終將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治水之道,不在堵而在疏,不在控而在導,不在征服而在敬畏。唯有遵循自然規律,激發人的創造力,才能讓生命之水源源不斷,讓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