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5 日至 7 月 14日,我作為塔里木大學 “圓夢塔河” 三下鄉實踐團的一員,跟隨團隊深入阿拉爾市各團場,圍繞水質狀況、居民用水意見、管網覆蓋、給排水方式及設施檢查等內容開展了為期九天的調研活動。這段深入基層的經歷,讓我對團場居民的用水現狀有了直觀且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深刻體會到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的分量。
一、踏遍團場,摸清用水 “家底”
我們的調研范圍覆蓋了阿拉爾市十團、十一團、十二團等多個團場。每到一個團場,我們都兵分三路:一路攜帶專業水質檢測設備,采集自來水、井水等不同水源樣本,現場檢測 pH 值、渾濁度、余氯含量等指標;一路走訪居民家中,通過問卷調查和面對面訪談,記錄他們對自來水水質、水壓、收費標準的意見;還有一路則與團場水利部門工作人員一同巡查供水管網,查看管網覆蓋范圍、老化程度及排水設施的運行情況。
在十團的老舊連隊,我們發現部分居民仍在使用自備水井。“夏天井水容易渾濁,冬天又怕上凍,還是盼著能早點接上自來水。” 一位老人的話讓我記憶猶新。而在十一團的新建社區,雖然家家戶戶都通了自來水,但不少居民反映 “用水高峰時水壓不足,洗澡都費勁”。這些細節,讓我們意識到團場供水并非 “一刀切” 的簡單問題,而是與基礎設施建設、人口分布、地形條件等多重因素緊密相關。
在管網巡查中,十二團的一段老舊管線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鋪設時間較長,部分管道出現了銹蝕和滲漏,工作人員說:“每年光是維修這一段,就要花不少功夫。” 而排水設施方面,多數團場采用的仍是明溝排水,遇到暴雨天氣容易積水,不僅影響居民出行,還可能對周邊土壤造成污染。
二、傾聽心聲,感知用水 “溫度”
調研過程中,居民們的每一句反饋都承載著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在走訪十團十一連時,一位開小超市的大姐熱情地邀請我們喝水:“現在的自來水比前幾年干凈多了,燒開后水垢都少了!” 她的話讓我們感受到團場供水改善的成效。但也有居民提出了擔憂:“聽說有些地方的水源地離農田近,會不會有農藥殘留啊?” 這讓我們意識到,除了硬件設施,居民對水質安全的 “心理防線” 同樣需要重視。
讓我感觸頗深的是對一位獨居老人的走訪。老人家里的自來水龍頭有些漏水,地上積了一小片水洼。“年紀大了,眼神不好,也不知道找誰修。” 我們當即聯系了團場的維修人員,當天就幫老人換好了龍頭。看著老人臉上的笑容,我突然明白,我們的調研不只是收集數據,更要成為連接居民需求與職能部門的 “橋梁”。
三、數據分析,找出用水 “癥結”
回到學校后,我們對采集的若干份水質樣本和 300多份調查問卷進行了系統分析。數據顯示:
水質方面:85% 的團場自來水符合國家標準,但仍有 15% 的樣本存在余氯含量超標或微生物指標不合格的情況,主要集中在管網老化嚴重的老舊連隊;
管網覆蓋:新建社區的管網覆蓋率達 100%,但部分偏遠連隊的覆蓋率僅為 70%,未覆蓋區域主要依賴井水和拉水供應;
居民滿意度:總體滿意度為 78%,不滿意的主要原因集中在水壓不穩定(32%)、維修不及時(28%)和水質季節性波動(25%)。
這些數據像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團場供水排水的短板:老舊管網改造滯后、供水調度不夠精準、應急維修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亟待解決。
四、實踐反思,扛起青年 “責任”
十天的調研結束后,我們團隊整理出一份包含問題分析和改進建議的調研報告,提交給了阿拉爾市水利局和塔里木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建議中包括 “分步推進老舊管網改造”“建立水質定期公示制度”“組建團場志愿維修隊” 等具體措施,部分建議已得到相關部門的積極回應。
這次實踐讓我深刻認識到,“三下鄉” 不是走過場,而是要真正沉下去、融進去。作為水利專業的學生,我們的專業知識不僅要寫在論文里,更要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團場居民的用水問題,看似是小事,實則是關系鄉村振興和民生福祉的大事。
未來,我希望能繼續參與團場供水改善的跟蹤調研,用自己的專業所長為 “清澈塔河潤萬家” 貢獻力量。因為我堅信,每一份數據的背后都是民生期盼,每一次實踐的腳步都在靠近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