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我隨“水務潤疆”三下鄉實踐隊走進阿拉爾周邊團場,圍繞水資源利用與保護開展調查實踐。為期十天的旅程,讓我在烈日與風沙中觸摸到基層水利的脈搏,更在實踐中收獲了遠比課本知識更鮮活的成長。
在阿拉爾團場,水是綠洲的命脈,其來源與分類都帶著鮮明的地域印記。團場的“大水缸”主要來自天山融雪形成的阿克蘇河、和田河、葉爾羌河三河匯流,通過塔里木河輸水渠引入團場水庫儲存,再經各級渠道分配到田間地頭。此外,部分團場還依托地下水作為補充水源,但受生態保護政策限制,地下水開采已嚴格管控。而水按用途可分為農業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態用水。其中農業用水占比超80%,主要用于棉花、紅棗等經濟作物灌溉;生態用水則流向防護林、濕地,維系著戈壁與綠洲的生態平衡;而生活用水多來自團場集中建設的自來水廠,通過地下水凈化和水庫蓄水處理后輸送到職工宿舍、連隊居民點,擰開龍頭就能用上的清水,背后是從水源地到管網的全鏈條保障。
我們的日常工作始終圍繞“水”展開。每天跟著團場水利員沿防滲渠巡查,記錄不同作物的灌溉定額,看著滴灌帶里的水珠精準滲入棉田根系;在連隊與種植戶聊“膜下滴灌”的技術細節,聽他們算“一畝地省3方水,一季多收200斤棉”的實惠賬;走訪水庫管理站時,工作人員指著水位監測儀說:“每下降1厘米,都要重新調整下游灌溉計劃”;我們還幫連隊整理節水宣傳資料,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循環用水”“一水多用”的生活小技巧。白天在38℃的高溫下記錄數據、拍攝影像,晚上圍坐分析問卷,雖然皮膚曬黑了、嗓子喊啞了,但當看到整理出的文檔逐漸成型,所有疲憊都化為了踏實的成就感。
這次實踐像一盞燈,照亮了我未來的學習與成長之路。它讓我明白,專業知識不該困于實驗室,而應走向田間地頭解決實際問題。今后在學習中,我會更注重“問題導向”,帶著團場遇到的節水技術推廣、水資源調度等問題去鉆研,讓知識更有“實用溫度”;生活中也會踐行節水習慣,看到浪費現象會主動提醒——因為我見過每一滴水從雪山到棉田的來之不易。在我們離開之際,夕陽下的防滲渠泛著粼粼波光,棉田在微風中舒展葉片。這次實踐讓我讀懂了水的珍貴、堅守的意義,更讓我明確:青年的成長,從來都與社會的需求緊密相連。帶著這份收獲,我會在未來的路上更堅定地走下去,讓青春在服務社會中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