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新疆鄉村,草木蔥蘢,瓜果飄香。近日,我們走進南疆多個村莊,與村民們圍坐田埂、庭院,拉起了關于水質和化肥的家常,聽他們講述身邊的變化與期盼。
“以前咱這水啊,燒水壺底總結一層垢,喝著也有點澀。”在和田地區墨玉縣的阿依瑪克村,65歲的村民買買提·吾布力擰開院里的自來水龍頭,清澈的水流嘩嘩作響,“現在不一樣了!前年村里通了自來水,說是經過凈化處理的,燒出來的水干干凈凈,泡茶都更甜了。”他指著不遠處的蓄水池說,村里還修了沉淀池和過濾設施,地里灌溉用的井水也定期檢測,“種出來的核桃、紅棗,口感都比以前好。”
聊起化肥,種植棉花的大戶吐爾遜·肉孜打開了話匣子。“過去就認大化肥,覺得撒得越多長得越好,結果地越來越板結,病蟲害也多了。”他笑著說,這兩年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技術員常來村里,手把手教大家用有機肥和測土配方肥,“你看我這20畝棉田,今年化肥用量減了近三成,棉花結桃反而更多更飽滿,算下來成本降了,收入還漲了!”
在喀什地區伽師縣的英買里村,村支書熱合曼·麥麥提拿出一本《農田管理臺賬》,上面詳細記錄著每塊地的施肥種類、用量和水質檢測結果。“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統一采購優質化肥,還請專家指導科學灌溉。”他指著遠處的防滲渠說,“現在澆水用的是滴灌,省水又均勻,化肥也能跟著水精準送到作物根須,浪費少了,土壤也慢慢‘養’回來了。”
走訪中,村民們說得最多的,是對“科學”二字的認可。從擔心水質影響健康,到如今喝上“放心水”;從盲目施肥看產量,到講究“按需供給”護土地,新疆鄉村的這些變化,藏在村民的笑容里,寫在豐收的田野上。正如一位老人所說:“日子要想好,水得清,地得肥,這兩樣好了,咱心里就踏實了。”